气胜。则所补在阳。故当取足阳明少阳于足者留之。以俟针下热也。
余伯荣曰。取之于足者。谓阳气生于下也。
舌纵涎下烦 。取足少yīn。
此言上下之yīn阳不和也。少yīn之上。君火主之。而下为水脏。水火之气。上下时jiāo。舌纵涎下烦者。肾气不上资于心火也。故当取足少yīn。以通少yīn之气。
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 。取手太yīn。
此言表里之yīn阳不和也。内经云。阳加于yīn谓之汗。肤表为阳。腹内为yīn。在内之yīn液。藉表阳之气。宣发而为汗。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 者。表里之yīn阳不和也。故当取手太yīn。以疏皮毛之气。以行其汗液焉。手太yīn主通调水液。四布于皮毛者也。莫云从曰。上节论上下。此节论表里。乃yīn阳之升降出入。篇名寒热者。皆yīn阳之不调也。
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此总论yīn阳寒热之不调。因邪正虚实之有碍也。虚者。正气之不足。实者。邪气之有余。盖邪气实则正气虚矣。故刺虚者。刺其气之方去。所谓追而济之也。刺实者。刺其气之方来。所谓迎而夺之也。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可使气调。可使病已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ròu。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此以人之形层深浅。与四时之气为齐也。盖人之血气。应天地之yīn阳出入。故春取络脉。夏取分腠。春夏之气。从内而外也。秋取气口。冬取经输。秋冬之气。复从外而内也。此人之气血。随天地四时之气。而外内出入者也。齐者。所以一之也。凡此四时。以应人之yīn阳出入。故各以时为齐。故取络脉者。以治皮肤。取分腠以治肌ròu。取气口以治筋脉。取经输以治骨髓。此又以四时之法。以治皮ròu筋骨之浅深。盖天气有四时之出入。而人有yīn阳之形层。故各以时为齐也。
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yīn。痈疽所发。在于皮ròu筋骨之间。此言五脏各有五部。而一部之yīn阳不和。即留滞而为痈矣。伏兔。肾之街也。 者。脾之部也。背者。肺之俞也。五脏俞者。
谓五椎之心俞也。项者。肝之俞也。本经曰。痈疽之发。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痈疽者。乃五脏渐积之郁dú。外应于血气之不和而为痈疽。故五部有此者死。按上章论五脏之邪。外应于皮ròu筋骨。此言五脏各有五部。而一部之中。皆有yīn阳血气之流行。所谓yīn中有阳。阳中有yīn也。
余伯荣曰。痈疽之发。有因于风寒外袭者。有因于喜怒不测。食饮不节。营卫不和。逆于ròu理。
乃发为痈。yīn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然有发于股臂而死者。有发于项背而生者。此又以邪dú之重轻。正气之虚实。以别其死生。然病及五脏者必死。故因于外邪者。善治治皮毛。其次治肌ròu。因于内伤者。使五脏之郁气。四散于皮肤。弗使痈肿于一部。所谓始萌可救。脓成则死。此上工之治未病也。
病始于臂者。先取手阳明太yīn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此分别形身上下。各有所主之yīn阳也。夫身半以上。手太yīn阳明皆主之。故病始于臂者。先取手阳明太yīn而汗出。太阳之气。生于膀胱。而上出于头项。故病始于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身半以下。足太yīn阳明皆主之。故病始足胫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