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脾乃yīn中之至yīn。胃为阳热之腑。故阳明从中见太yīn之化。
则yīn阳和平。雌雄相应。若阳气有余。yīn气不足。则热中而消谷善饥。若阳气不足。yīn气有余。则寒中而肠鸣腹痛。yīn阳俱有余者。邪病之有余。俱不足者。正气之不足。皆当调之三里而补泻之。
亦从腑而和脏也。
邪在肾。则病骨痛yīn痹。yīn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在外者。筋骨为yīn。病在yīn者。名曰痹yīn。痹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邪在骨髓也。腹胀者。脏寒生满病也。腰者。肾之府也。肾开窍于二yīn。大便难者。肾气不化也。肩背颈项痛。时眩者。脏病而及于腑也。故当取足少yīn之涌泉。足太阳之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邪在心。邪薄于心之分也。喜为心志。心气病则虚。故喜悲。神气伤。故时眩仆。视有余不足。
而调其输也。按皮脉ròu筋骨。五脏之外合也。邪在心而不病脉者。手厥yīn心主包络主脉也。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勿能容也。容之则伤心。伤心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本输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故邪在心。邪在于包络。心之分也。视有余不足而调之者。因心气之虚实。而调之也。此邪薄于心之分。以致心气之有余不足。邪不在心。
故不外应于脉。
沈亮宸曰。邪干脏则死。非独伤于心也。曰邪在肺。邪在肝者。邪薄于五脏之分。病脏气而不伤其脏真。故首言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盖五脏之旁。乃五脏之气舍也。病在气。
当取之气。取之气。故以手按之则快然。曰三节。曰五脏之旁。俱宜体会。
<目录>卷三
<篇名>寒热病第二十一
属xìng: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yīn。(腊思亦切)
上二章论五脏六腑。以及外合之皮ròu筋骨为病。此章论病三yīn三阳之经气。而为寒为热也。病在皮。故不可附席。皮肤之血气以滋毛发。皮气伤。故毛发焦也。腊、干也。肺主皮毛。开窍在鼻。
故鼻为之干槁。此邪在表。而病太yīn太阳之气。当从汗解。如不得汗。宜取太阳之络以发汗。补手太yīn以资其津液焉。按以上三章。经旨相连。故无君臣问答之辞。其病在腑脏经气之不同。故分为三章。此章通论yīn阳之经气为病。故篇名寒热。寒热者。yīn阳之气也。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yīn。以出其汗。
脉外之血气。充肤热ròu。生毫毛。故病在肌。则肌ròu痛而毛发焦也。脾主肌ròu。开窍于口。故唇口槁腊。如不得汗。当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补足太yīn以资水谷之汗。三阳。太阳也。盖寒热虽在肌。而汗从表
出也。莫云从曰。肺之鼻窍。脾之口窍。皆在气分上看。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yīn于yīn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寒热者。病少yīn之气也。病无所安者。yīn躁也。少yīn为生气之原。汗注不休者。生气外脱也。
齿未槁者。根气尚存。取足少yīn于yīn股之络以去其邪。齿已槁。死不治矣。此邪病少yīn之气。邪正相搏。故为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