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去则愈。正脱则死矣。骨厥者。谓肾脏为病。而肾气厥逆也。夫圣人南面而立。
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yīn。少yīn之上。名曰太阳。是少yīn为生阳之本。然肾脏亦为生气之原。故曰骨厥亦然。盖以分别骨寒热者。病少yīn之气也。沈亮宸曰。以上三节。病在三yīn之气。故曰取三阳之络。曰取少yīn于yīn股之络。而不言经穴。
上章之病在五脏。则曰行间三里。昆仑。涌泉。而不言三yīn三阳。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阳之经补之。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病在少yīn之气而入深也。故当取太阳之经补之。以去其邪。夫经脉为里。浮见于皮部者为络。上节论三yīn之气而为寒热者。病在于肤表。故取之络。此病气入深。
故取之经。此篇论三yīn三阳之经气为病。有病在气而不及于经者。有病在气。而转入于经者。有经气之兼病者。盖yīn阳六气。合手足之六经也。沈亮宸曰。冬者肾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骨痹。冬痹者。汗注烦心。病通于脏也。
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故下文曰。冬取经输。经输者。治骨髓。故取三阳之经。
以发越yīn脏之痹。
莫云从曰。以本经之法。施于治道。如鼓应桴。马氏退理以先针。致使后学咸视为针刺而忽之。不知针刺之中。有至道存焉。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jiāo。
三结jiāo者。阳明太yīn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此言皮肤之血气有伤。当取之阳明太yīn也。夫首言皮腠之寒热者。病三yīn之气也。此言皮腠之血气受伤。亦取之太yīn阳明。yīn阳血气之相关也。身有所伤。血出多。伤其血矣。及中风寒。伤其营卫矣。夫人之形体。藉气 而血濡。血气受伤。故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夫充肤热ròu之血气。生于阳明水谷之精。流溢于中。由冲任而布散于皮腠。故当取小腹脐下之阳明太yīn。任脉之关元。以助血气之生原。三结jiāo者。足太yīn阳明与任脉jiāo结于小腹脐下也。沈亮宸曰。
首言三yīn之气。本于里yīn。而外主于皮毛肌骨。下节论三阳之气。从下而生。而上出于颈项头面。
此言肤表之血气。亦由下而上充于皮肤。盖yīn阳血气。皆从下而上也。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yīn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yīn经也。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
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yīn也。名曰天府。
此言阳气生于yīn中。由下而上也。厥痹者。痹闭于下。以致三阳之气厥逆。只及于腹。而不能上行于头项也。
取yīn阳之络。视主病者。视厥痹之在何经也。泻阳者。泻其厥逆而使之上也。补yīn者。阳气生于yīn中也。次脉者。从喉旁而次序于项后。即本输篇之所谓一次脉二次脉也。盖三阳之经气。皆循颈项而上充于头面也。腋下动脉。手太yīn也。太yīn统主yīn阳之气者也。
阳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此下五节。承上文而分论厥逆之气。各有所见之证。各随所逆之经以取之。阳明头痛。阳明之气。厥逆于腹。不得循人迎。而上充于头。是以头痛。逆于中焦。故胸满不得息。当取之人迎。以通其气。
暴喑气 。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梗同)
夫金主声。心主言。手阳明主气而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