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最后,黄帝就直问要领。

    岐伯回答,诊治疾病不能在望色和把脉上出错,只有熟练掌握了望色和把脉的技术,才不会被迷惑,这是重要法则,“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文中把治病和治国同等看待,所以观察一个国家,不看别的,只需观其国民,足矣。“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去故就新”是最早提到的,用现代的观点看,就是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呵呵,当然主要是思维开阔,所以那时就有了这样的观点,再也不要说这是禁锢,愚民,为何,“去故就新”之后,“乃得真人”,真人,《内经》开篇就提过,容易吗,不容易,哪有这么轻易就成真人的,真如本性,本性为何?或知或迷。单单一个“去故就新”,简单四个字,“故”没那么容易去,“新”也没那么容易就。

    再后边的对话,就更有意思了,黄帝知道了色和脉对于治病的关键,还想知道更多,来看看岐伯的回答。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诊治疾病还有一个关键。

    黄帝问何谓一?是什么样的关键?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问诊。

    黄帝问:如何问诊?

    岐伯曰:选择安静的地方关闭门户,耐心细致询问病情,不要让病人有任何疑虑,要使其放松畅所欲言,了解详情,病人平静下来后,面色润泽,脉象平和,就是得神,则病情治疗后也可以恢复良好,反之,则治后恢复期漫长。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关于这段话,白话其实不大好翻译的,这个“一”,只可意会,意会比白话可能反倒还更真实。

    可以看出,实际上,岐伯并未对黄帝的问题做正面详细的回答,一来二人的层次不同(仅从书中文字面上讲,当然,两人是否对话过这不是本书重点,两者层次高低也不是讨论的重点),“移精变气”和“祝由之法”,岐伯既未否认,也没有过多详细介绍说多余的话,当然这是从本篇来看。

    上文提到“暮世”的医生都“粗工兇兇”了,那我们现在的医生呢,当然不好评价,因为时代环境不同了,各位自个可慢对比体会。

    “祝由”实际上是早期的心理学,强调意念对人的重要性,所以不要说心理学来源于西方,各国均有自己的“祝由之法”。

    十四:《黄帝内经》之十四篇《汤液醪醴论》。

    《内经》总共八十一篇,九九八十一。此篇应用性比较强。

    在看原文前,先把篇名理解一遍,汤液醪醴,是用稻米五谷制成,用以治疗疾病的两种剂型。其清稀液薄的叫汤液,稠浊甘甜的叫醪醴。本篇主要讨论治病的疗效问题,但首先从汤液醪醴的制作及作用谈起,所以用“汤液醪醴”命篇。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内有汤液醪醴,故名篇。”

    “汤液”上篇就提到过,白话翻译成“汤剂”也不为错,但没说汤剂是什么东西,这个“汤液”就是五谷制成,用现代的话讲就是稀饭,粥,看这个粥有多稀,所以又两个名词叫法,稀的叫“汤液”,比较粘稠的料比较多的就叫“醪醴”。

    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