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衣服最早不具有审美功能
(1)它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夏朝时,凡是重要的祭祀,大家都要戴上不同的冕冠,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后来为了与冕冠相匹配,在衣服上也相应地做出了很多要求。等到了朝朝,这些要求都被明确化,如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准确说,这是一种重大和正式场合才穿的礼服。它主要由上衣和下裳组成,因此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人,习惯将衣服称为衣裳。
在周代时,因祭祀需要,将其分为六个等级,等到了汉代,衣裳被赋予了新的作用和要求,即“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也就是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固化和稳定社会结构,让布衣老百姓,从一开始就认命。这种等级差异,从服装的配饰c图案c造型c色彩c材质个方面得到了强化。而有每一个方面的管理,都极为严格。
第一方面:通过服装造型的等级差异
周代时,依据典礼的轻重,可分别穿着六种不同款式的冕服,但这种服装只有国王才可以穿,等到了宋代士大夫则多穿对襟长衫,头戴方桶形的帽子,老百姓则穿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
第二方面:通过服装的色彩来强化等级色彩
古代把色彩分为两种:代表五行的五色定为正色,分别为“白c青c黑c赤c黄”,象征正c贵c尊,而将其他间色贬为卑贱之色,象征邪c贱c卑。通过服色来强化社会的不同阶级,这种强化不是为了树立不同阶层间的矛盾,而是要大家各安天命,不得造次。
后来人们给不同官阶身份的人,严格确定了色彩的不同。其因女娲定四极之时,以黄土为中基,其他土为四围,故东汉皇帝以土居中央为要义,黄色便代表着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象征,成为帝王专属的颜色。而平民服的装不能施彩,故称白衣或素衣。
第三方面:通过服装材料的等级差异
汉代以后,人们服装所穿的服装衣料在材质上也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裘皮丝绸只有贵族可以穿,而普通百姓穿的是布衣,因此“布衣”成了平民的代名词。既便那些有钱的商人们,也不敢在外穿狐貉之衣。
第四方面:通过服装上的配饰
在古代,贵族阶层有佩挂刀剑的权力,这些随身配带的刀剑,并无征战或杀虏之功效,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什么样的衣服,配什么样的配饰,都有明显的社会共识,但最初,仍是有人敢违背的,比如韩信。
韩信为什么会受胯下之辱?是因为他随身带的那把剑。
韩信在乡间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经常蹭饭,人们躲之不及,唯有当地的亭长(相当于乡长或乡党委书记),不好意思推躲,后来韩信竟然蹭饭长达数月。每次开饭之间就来,不管你提前还是推后,他总能在你们端起碗的时候,进得门来,问一句,大哥吃饭呢。
并不是因为韩信神,他一直在看烟囱。
后来亭长一家不得不在内寝之处就餐,以为韩信会不好意思进入,正要吃饭时,韩信又推门进来“大哥吃饭呢,我说怎么没看到你们,原来在里屋吃呢?吃的什么?”说着,就要开吃。
到最后,亭长家在吃饮时,没有给他任何餐具,告诉他,没多余的餐具了。韩信一气之下走了。
去河边一个洗衣的老妇人那儿,继续蹭饭。
但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一只随身带着一把剑,当时,只有贵族才可以随身配剑,除此之外,能随身带刀的,还有一类人——杀猪的。
那杀猪的少年,给他三个选择,第一,你拿剑杀了我;第二c你丢掉剑;第三c你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为了平息事态,选择的方式是从胯下钻过去,因为对他来说,丢掉剑的话,他丢的掉的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