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者,反不觉其真情之发见矣,盖观人不于其所勉,而于其所忽,然后可以见其所安之实也。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1〕。无礼义〔2〕,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3〕。”

    〔1〕空虚,言若无人然。

    〔2〕礼义,所以辨上下,定民志。

    〔3〕生之无道,取之无度,用之无节故也。尹氏曰:“三者以仁贤为本。无仁贤,则礼义、政事,处之皆不以其道矣。”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1〕

    〔1〕言不仁主人骋其私智,可以盗于乘之国,而不可以得丘民主心。邹氏曰:”自秦以来,不仁而得天下者有矣,然皆一再传而失之,犹不得也。所谓得天下者,必如三代而后可。”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2〕,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斡水溢,则变置社稷。〔4〕”

    〔1〕社,土神。稷,穀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2〕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天子,至尊贵也,而得其心者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

    〔3〕诸侯无道,将使社稷为人所灭,则当更立贤君。是君轻于社稷也。

    〔4〕盛,音成。祭祀不失礼,而土穀之神不能为民御灾捍患,则毁其坛壝而更置之,亦“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之意。是社稷虽重于君而能为民御灾捍患,则毁其坛壝而更置之,亦“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之意。是社稷虽重于君而〔2〕”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1〕。合而言之,道也。”〔2〕

    〔1〕或曰:“外国本‘人也’之下,有‘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凡二十字。”今按:如此则理极分明,然未详其是否也。

    〔2〕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台于人之身而言立,乃所谓道者也。程子曰:“《中庸》所谓‘率xìng之谓道’是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1〕

    〔1〕重出。

    孟子曰:“君子〔1〕之戹〔2〕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jiāo也〔3〕。”

    〔1〕君子,孔子也。

    〔2〕戹,与厄同。

    〔3〕君臣皆恶,无所与jiāo也。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1〕”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2〕。《诗》〔3〕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4〕”

    〔1〕貉,音陌。赵氏曰:“貉,姓。稽,名。为众口所讪。理,赖也。”今按:《汉书》“无俚”。《方言》亦训赖。

    〔2〕赵氏曰:“为士者益多为众口所讪。”按此则“憎”当从士,今本皆从心,盖传写之误。

    〔3〕《诗》,《邶风·柏舟》及《大雅·绵》之篇也。

    〔4〕悄悄,忧貌。愠,怒也。本言卫之仁人见怒于群小,盂子以为孔子之事可以当之。肆,发语辞。陨,坠也。问,声问也。本言大王事昆夷,虽不能殄绝其愠怒,亦不自坠其声问之美。孟子以为文王之事可以当之。尹氏曰:“言人顾自处如何,尽其在我者而已。”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1〕,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2〕,使人昭昭。”〔3〕

    〔1〕昭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