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
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
学也。曾子曰:“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盖述此意。
尹氏曰:“少而不勉,老而无闻,则亦已矣。自少而进者,安知其不至于极乎?是可畏也。”
子曰:“法语〔1〕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乎?
绎〔3〕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4〕”
〔1〕法语者,正言之也。〔2〕巽言者,婉而导之也。〔3〕绎,寻其绪也。〔4〕法言人所
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巽言无所乖忤,故必说;然不绎,则又不足以知其微意
之所在也。杨氏曰:“法言,若孟子论行王政之类是也。巽言,若其论好货、好色之类是也。
语之而不达,拒之而不受,犹之可也。其或喻焉,则尚庶幾其能改、绎矣。从且说矣,而不改、
绎焉,则是终不改、绎也已,虽圣人其如之何哉?”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1〕重出而逸某半。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
〔1〕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
之志矢。”
子曰:“衣敝缊袍〔1〕,与衣狐貉〔2〕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3〕?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4〕”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
臧?”〔5〕
〔1〕衣,去声。敝,坏也。缊,纡粉反,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2〕貉,
胡各反。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3〕与,平声。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
动其心,而可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4〕忮,之豉反,害也。求,贪也。臧,善也。言
能不忮不求,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吕氏曰:“贫
与富jiāo,强者必忮,弱者必求。”〔5〕终身诵之,则自喜其能,而不复求进于道矣,故夫子
复言此以警之。谢氏曰:“耻恶衣恶食,学者之大病。善心不存,盖由于此。子路之志如此,
其过人远矣。然以众人而能此,则可以为善矣;子路之贤,宜不止此。而终身诵之,则非所以
进于日新也,故激而进之。”
与富jiāo,强者必忮,弱者必求。”〔5〕终身诵之,则自喜其能,而不复求进于道矣,故夫子
复言此以警之。谢氏曰:“耻恶衣恶食,学者之大病。善心不存,盖由于此。子路之志如此,
其过人远矣。然以众人而能此,则可以为善矣;子路之贤,宜不止此。而终身诵之,则非所以
进于日新也,故激而进之。”
〔1〕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谢氏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yù学者必周于德。”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1〕
〔1〕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子曰:“可与〔1〕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
与权。”〔2〕
〔1〕可与者,言其可与共为此事也。〔2〕程子曰:“可与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