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xìng常用而
物yù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lún焉,则
本末兼该,内外jiāo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
〔1〕修,脯也。十脡为束。〔2〕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盖人之有
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yù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
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1〕修,脯也。十脡为束。〔2〕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盖人之有
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yù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
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1〕愤,房粉反。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2〕启,谓开其意。〔3〕悱,芳匪反。悱
者,口yù言而未能之貌。〔4〕发,谓达其辞。〔5〕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
还以相证之义。〔6〕复,扶又反,再告也。〔7〕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并记此,
yù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
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
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1〕。子于是日哭,则不歌。〔2〕
〔1〕临丧哀,不能甘也。〔2〕哭,谓吊哭。一日之内,馀哀未忘,自不能歌也。谢氏曰:
“学者于此二者,可见圣人情xìng之正也。能识圣人之情xìng,然后可以学道。”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子路曰:“子
行三军,则谁与?〔2〕”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3〕
〔1〕舍,上声。夫,音扶。尹氏曰:”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幾
于圣人,故亦能之。”〔2〕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自负其勇,
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3〕暴虎,徒搏。冯,皮冰反。冯河,徒涉。惧,谓敬其事。
好,去声。成,谓成其谋。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谢
氏曰:“圣人于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若有yù心,则不用而求行,
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子路虽非有yù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至以行三军
为问,则其论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小事尚然,而况
于行三军乎?”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
〔1〕执鞭,贱者之事。好,去声。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有命
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何必徒取辱哉?苏氏曰:“圣人未尝有意于求富也,
岂问其可不可哉?为此语者,特以明其决不可求尔。”杨氏曰:“君子非恶富贵而不求,以其
在天,无可求之道也。”
子之所慎: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