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yù?然治不过九州。圣人非不yù四海之外亦兼
济也,顾其治有所不及尔。此病其济之不众也。推此以求,修己以安百姓,则为病可知。苟以
吾治已足,则便不是圣人。”吕氏曰:“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
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
述而第七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2〕古。’窃比于我老彭。〔3〕”
〔1〕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2〕好,去声。〔3〕
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孔子
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
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
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
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
〔1〕识:音志,又如字,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
前说近是。〔2〕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
而又谦之辞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
〔1〕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
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子之燕居〔1〕,申申如也,夭夭如也。〔2〕
〔1〕燕居,闲暇无事之时。〔2〕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程子曰:
“此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申申’字说不尽,故更著‘夭夭’字。今人燕居之时,不怠情
放肆,必太严厉。严厉时著此四字不得,怠惰放肆时亦著此四字不得,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1〕梦见周公。”〔2〕
〔1〕复,扶又反。〔2〕孔子盛时,志yù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
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程子曰:“孔子盛时,寤寐
常存行周公之道;及其老也,则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矣。盖存道者心,无老少之异;而行道者
身,老则衰也。”
子曰:“志于道〔1〕,据于德〔2〕,依于仁〔3〕,游于艺〔4〕。”
〔1〕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lún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適者
正,而无他歧之惑多。〔2〕据,音倨。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
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3〕依者,不违之谓。仁,则
私yù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主熟,无適而非天理之流行矣。〔4〕
游者,玩物適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shè、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
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馀,而心亦无所放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
盖学莫先于立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