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1〕
〔1〕齐,侧皆反。齐之为言齐也,将祭而齐其思虑之不齐者,以jiāo于神明也。诚之至与不至,
神之飨与不飨,皆决于此。战则众之死生、国之存亡系焉,疾又吾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皆不
可以不谨也。尹氏曰:“夫子无所不谨,弟子记其大者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ròu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
〔1〕《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不知ròu味,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曰:不意
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则有以极其情文之备,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盖非圣人不足以及此。
范氏曰:“《韶》尽美,又尽善,乐之无以加此也。故学之三月,不知ròu味,而叹美之如此,
诚之至,感之深也!”
诚之至,感之深也!”
〔1〕为,去声,犹助也。卫君,出公辄也。灵公逐其世子蒯聩。公薨,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
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时孔子居卫,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而辄嫡孙当立,故冉有疑而问之。
〔2〕诺,应辞也。〔3〕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
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其后武王伐纣,
夷、齐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夷、齐耻食周粟,去,隐于首阳山,遂饿而死。〔4〕怨,犹
悔也。〔5〕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夫子
告之如此,则其不为卫君可知矣。盖伯夷以父命为尊,叔齐以天lún为重。其逊国也,皆求所以
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则视弃其国犹敝蹝尔,何怨之有?若卫辄
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程子曰:“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
终无怨悔,夫子以为贤,故知其不与辄也。”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2〕之,乐〔3〕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雪。”〔4〕
〔1〕饭,符晚反,食之也。食,音嗣。疏食,粗饭也。〔2〕枕,去声。〔3〕乐,音洛。〔4〕
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
所动于其中也。程子曰:“非乐疏食饮水也,虽疏食饮水,不能改其乐也。不义之富贵,视之
轻如浮云然。”又曰:“须知所乐者何事。”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1〕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2〕”
〔1〕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
“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假
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
已幾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2〕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
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
而学也。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1〕
〔1〕雅,常也。执,守也。《诗》以理情住,《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
实,故常言之。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非徒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