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一点工作都不做了。咱们看课程标准里所定的方法,课前要使学生预习,课内要“引起其自学之动机”,指导学生作种种的研究,课后又要“令学生自行研究”(高中课程标准里所举的方法,意义大致相同),可见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第一种教师把共同工作误认作单独工作,又把单独工作的范围限得很窄,于是学生只有静听翻译文言的份儿了。(第二、三、四三种教师同样把共同工作认作单独工作,现在在这里提一句,以下不再说了。)第二种教师把讲说推广到相当限度以外去,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蔓延得愈广,对于选文本身忽略得愈多。并且,从选文中摘出几个词几句句子来大加发挥,是不能使学生了解整篇的各方面的。第三种教师显然把国文科认作公民科了。即使是公民科,教学的收效也不在学生熟读公民教本,而在学生能够按照公民教本所讲的来实践。说国文科绝对不含道德训练的意义,固然不通,但是说国文科的意义就在道德训练,那也忘记了国文立科的本旨了。第四种教师对选文一律称赞,也有理由。如果不值得称赞,为什么要选它读它呢?然而专用形容词形容语来称赞一件东西,表白自己的印象的作用多,指导人家去体会的作用少。要人家真实体会,也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必须精细剖析,指明“好”在哪里,“美”在何处才行。不然,人家听你说“好”也说“好”,听你说“美”也说“美”,那是鹦鹉了,还说得上体会吗?第五种教师教学生把听来的看来的话复述一遍,诚然也是一种练习的方法,可不是切要的方法。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呢?一方面为要练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另一方面也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与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才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根据这一层,作文题最好适合学生的经验与思想,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东西来,不宜使他们高攀,作一些非中学生能够下手的题目。不能下手而硬要下手,自然只得复述听来的看来的话了。复述惯了,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的途径便渐渐阻塞,这已经得不偿失;如果复述又不清不楚,或者前后脱节,或者违反原意,简直把头脑搅糊涂了,这更是重大的损害。对于这一点,第五种教师似乎没有顾虑到。至于认为练习作文在应付将来的入学考试,可以说完全没有明了练习作文的本旨。现在高中与大学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往往有不很适合投考学生的经验与思想的,是事实。然而这是高中与大学方面的不对,他们应当改善。为了他们的不对,却化费了初中高中练习作文的全部工夫去迁就他们,这成什么话呢?第六第七两种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的看法是相反的,然而他们有个共通之点,就是没有评判的标准。学生作文,无论好坏,总有他们的思路。认清他们的思路,看这样说法合不合理,是一个标准。看这样说法能不能使人明白,又是一个标准。合不合理是逻辑的问题,能不能使人明白是文法的问题,所以评判的标准,简单说来,就是逻辑与文法。不合逻辑不合文法的地方才给修改,其余都得留着,因为作文是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来,只要合于逻辑与文法,你没有理由不许他们这样说,定要他们那样说。整段整篇地勾掉,再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这办法是不很妥当的。从另一方面说,一般人作文也常常会不合逻辑不合文法,报纸杂志的文章,作者的国文程度该比中学生高一点,细心的读者还常常可以发见这两方面的毛病,难道中学生的习作会完全没有毛病?可见打圈打到底的办法也不很妥当。至于发还改本,不给说明,待学生自己去揣摩,这会做到教师学生各用各的心思,可是始终不接头。学生猜不透教师的心思,那么,把作文本缴上去,不也多此一举吗?
这几种教师不很顾到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