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就敌我之各种情势论我国抗战之前途》,《武汉撤退以后》,《南宁之失陷无关抗战全局说》,关于历史的《论汉高项羽之成败》,《汉唐为我国历史上最光荣之时代说》,关于一般修养的《宁静致远说》,《勤以补拙说》,《君子不忧不惧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论》。以上所举三类题目,其实都不容易作。要论抗战前途,必须对于敌我双方有多方面的透彻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高中学生也还差得远,遇到这类题目,除了从报纸杂志上摘取一点意见来,别无办法。第二类题目,在大学历史系里就是两篇很要费点工夫的论文,史学家也可以著成两本专书,到中学生手里,只能根据历史教木里的一两句话,随意地扩而充之了。第三类题目,原是从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得来的结论,生活经验社会经验还没有到丰富而且深切的地步,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说与书本的议论,重说一遍罢了。归结起来,以上这些议论题并不要学生说自己想到的见到的话,只是教学生把听来的看来的话复述一遍。出题者的意思大概正是如此,他们从复述得对不对,有没有条理上,来看学生运思作文有没有功夫。为什么要出这种题目?有的没有表示,有的却说:“高中招考要出这种题目,初中就不能不练习这种题目。”或者说:“大学招考要出这种题目,高中就不能不练习这种题目。”这分明说学生辛辛苦苦练习作文,最大的目标在应付将来的人学考试,正同从前十年窗下,最大的目标在应考时候做得成几篇适合考官胃口的文章一模一样。这是第五种教师。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勾掉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就把练习本发还学生。为什么原文要不得?为什么一定要照改本那样说才对Y都没有说明,待学生自己去揣摩。学生接到这样的改本,见自己的文字差不多都包在向下一勾向上一勾之中,大概是不大肯去揣摩的,望了一望,就塞进抽斗里去了。然而下一回的习作jiāo上来,教师还是那一套,向下一勾,向上一勾,按照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些文字。这是第六种教师。

    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圈下去圈下去圈到完毕,事情也完毕了。或者还加一个批语在后头,如“清顺”,“畅达”,“意不完足”,“语有疵病”之类。学生接到发还的这种练习本,大概也只是望了一望,就塞进抽斗里去,因为与jiāo上去的时候并无两样,不过在语句旁边多了一些圈,或者在篇末多了一个批语而已。这是第七种教师。

    够了,咱们不能说这里已经想得周全,再想一想,也许还有第八第九种教师,但是不须多举了。咱们把教师说成七种,是为了分别的便利;事实上一个教师兼属某几种,却是常见的。现在要老实说,以上所举的匕种教师,都是不很顾到实施方法的。

    第一种教师只知道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这在讲解文言的时候,固然是一种必要的工作,然而也不是唯一的工作。因为按照初中课程标准“实施方法概要”项下的第二目“教祛要点”,课前是要使学生预习的,翻检工具书,试解生字难句,都是学生预习时候的工作。教师只须纠正他们的错误,补充他们的缺漏,不该嫌麻烦,由白己一手包办。讲说的时候,“对于选文应抽绎其作法要项指示学生,使其领悟文章之内容、体裁、作法及其背景,并注意引起其自学之动机。”讲说过后,又“应指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之研究,务使透彻了解,或提出问题,令学生课外自行研究。”对于这两项工作,第一种教师也没有做。所以单就文言教材说,他们的教法也只做了若干工作中的一项。至于语体文,说它没有什么讲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