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过与?(论语·季氏)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这样,好像不是判断句,其实仍是判断句。例如: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是)君之惠也。(左传成公三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之愿也"是谓语,其馀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於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1]"非"字是否定副词,下文就要谈到。①。……"(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从上面这些例句里,我们不难看出,判断句用"乃"字,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吾乃梁人也",这意味着"吾非燕人""吾非赵人"等等。这种用法的"乃"字相当於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里,"乃"字还可以加在"是"字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严格地说,它的语法作用是作为一个否定副词来否定谓语的,它不是否定xìng的系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

    在讨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时候,有一个"为"字值得提出来说一说: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战国策·赵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论语·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这类句子里的"为"字,很像现代汉语的系词"是"。其实古代汉语的"为"字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动词[1]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