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语时指摘白话文“难懂”,如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申报读书问答所载怎样建设大众文学一文,说白话脱离大众的生活c语言,“比古文更难懂”。〔3〕“鲁里鲁苏”林语堂在一九三三年十月一日论语第二十六期发表的论语录体之用一文中反对白话说:“吾恶白话之文,而喜文言之白,故提倡语录体。白话文之病,噜哩噜铡薄玻础场濉改铣合敉场段难匪选诗文的风格和体制。

    〔5〕桐城派参看本卷第327页注〔12〕。

    洋服的没落

    韦士繇

    几十年来,我们常常恨着自己没有合意的衣服穿。清朝末年,带些革命色采的英雄不但恨辫子,也恨马褂和袍子,因为这是满洲服。一位老先生到日本去游历,看见那边的服装,高兴的了不得,做了一篇文章登在杂志上,叫作不图今日重见汉官仪〔2〕。他是赞成恢复古装的。

    然而革命之后,采用的却是洋装,这是因为大家要维新,要便捷,要腰骨笔挺。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装,还厌恶别人穿袍子。那时听说竟有人去责问樊山老人〔3〕,问他为什么要穿满洲的衣裳。樊山回问道:“你穿的是那里的服饰呢”少年答道:“我穿的是外国服。”樊山道:“我穿的也是外国服。”

    这故事颇为传诵一时,给袍褂党扬眉吐气。不过其中是带一点反对革命的意味的,和近日的因为卫生,因为经济的大两样。后来,洋服终于和华人渐渐的反目了,不但袁世凯朝,就定袍子马褂为常礼服,〔4〕五四运动之后,北京大学要整饬校风,规定制服了,请学生们公议,那议决的也是:袍子和马褂

    这回的不取洋服的原因却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因其不合于卫生。〔5〕造化赋给我们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弯曲的,弯腰曲背,在中国是一种常态,逆来尚须顺受,顺来自然更当顺受了。所以我们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违反自然的洋服,于是便渐渐的自然的没落了。

    这洋服的遗迹,现在已只残留在摩登男女的身上,恰如辫子小脚,不过偶然还见于顽固男女的身上一般。不料竟又来了一道催命符,是镪水悄悄从背后洒过来了。〔6〕这怎么办呢

    恢复古制罢,自黄帝以至宋明的衣裳,一时实难以明白;学戏台上的装束罢,蟒袍玉带,粉底皂靴,坐了摩托车吃番菜,实在也不免有些滑稽。所以改来改去,大约总还是袍子马褂牢稳。虽然也是外国服,但恐怕是不会脱下的了这实在有些稀奇。

    四月二十一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申报自由谈,署名士繇。

    〔2〕不图今日重见汉官仪作者署名英伯,发表于一九○三年九月留日学生在东京办的浙江潮第七期。此题目原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王莽被杀后,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带了僚属到长安,当地吏士见到他们,“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按原语中“汉”指汉朝,英伯文中则指汉族。〔3〕樊山老人即樊增祥18461931,号樊山,湖北恩施人,近代文人。“我穿的也是外国服”,据易宗夔新世说言语记载,这是清代文学家王闿运的故事:“王壬甫硕学耆老,性好诙谑。辛亥之冬,民国成立,士夫争剪发辫,改用西式衣冠。适公八十初度,贺者盈门,公仍用前清冠服,客笑问之。公曰:予之冠服,固外国式;君辈衣服,讵中国式耶若能优孟衣冠,方为光复汉族矣。客亦无以难之。”〔4〕一九一二年十月,袁世凯政府曾下令定长袍马褂为男子常礼服。

    〔5〕林语堂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六日论语第三十九期发表的论西装一文中说:“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者,唯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