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墓事,见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疑冢也。”

    〔8〕后之诗人指宋代俞应符。他在咏曹操诗中说:“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载南村辍耕录疑冢

    〔9〕后之论者指明代王士性,他在豫志中说:“余谓以操之多智,即七十二冢中,操尸犹不在也。”

    〔10〕邙山在河南洛阳城北,东汉至唐宋等朝的王侯公卿多葬在那里。这些坟墓历代被人屡次发掘,晋代张载七哀诗就说到:“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杯,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11〕志石古代放在墓中镌有死者事略的石刻。下底上盖,底石刻有关于死者生平的铭文,盖石刻有“某某之墓”字样,以便后来山丘变化时得以辨识死者。

    〔12〕“子路止宿处”论语宪问中载有“子路宿于石门”的话,后人就在山西平定附近石门的地方建立“子路止宿处”石碑;但据论语汉代郑玄注:“石门,鲁城外门也。”〔13〕“孔子小天下处”孟子尽心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的话,后人就在泰山顶上竖立“孔子小天下处”的石碑。

    〔14〕指浙江绍兴城南会稽山麓的禹穴。

    〔15〕文武周公墓,过去相传在陕西咸阳城西北。但唐代萧德言等撰写的括地志则说:周文王c武王墓都“在雍州万年县今陕西临潼渭水北西南二十八里原上”。并认为在咸阳西北一十四里的是秦惠文王陵,在咸阳西十里的是秦悼武王陵,“俗名周武王陵,非也。”〔16〕洗冤录亦名洗冤集录,宋代宋慈著,共五卷,是一部关于检验尸体的书。滴血认亲见该书卷一滴血:“父母骸骨在他处,子女欲相认,令以身上刺出血滴骨上。亲生者,则血入骨,非则否。”这一说法不合乎科学。

    〔17〕“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孔丘的话,见论语为政。宋代朱熹注:“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

    商贾的批评

    及锋

    中国现今没有好作品,早已使批评家或胡评家不满,前些时还曾经探究过它的所以没有的原因。结果是没有结果。但还有新解释。林希隽〔2〕先生说是因为“作家毁掉了自己,以投机取巧的手腕“去作“杂文”了,所以也害得做不成莘克莱或托尔斯泰现代九月号。还有一位希隽〔3〕先生,却以为“在这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头,作家无形中也就成为商贾了。为了获利较多的报酬起见,便也不得不采用粗制滥造的方法,再没有人殚精竭虑用苦工夫去认真创作了。”社会月报九月号

    着眼在经济上,当然可以说是进了一步。但这“殚精竭虑用苦工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和我们只有常识的见解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向来只以为用资本来获利的是商人,所以在出版界,商人是用钱开书店来赚钱的老板。到现在才知道用文章去卖有限的稿费的也是商人,不过是一种“无形中”的商人。农民省几斗米去出售,工人用筋力去换钱,教授卖嘴,妓女卖淫,也都是“无形中”的商人。只有买主不是商人了,但他的钱一定是用东西换来的,所以也是商人。于是“在这资本主义社会里头”,个个都是商人,但可分为在“无形中”和有形中的两大类。

    用希隽先生自己的定义来断定他自己,自然是一位“无形中”的商人;如果并不以卖文为活,因此也无须“粗制滥造”,那么,怎样过活呢,一定另外在做买卖,也许竟是有形中的商人了,所以他的见识,无论怎么看,总逃不脱一个商人见识。

    “杂文”很短,就是写下来的工夫,也决不要写“和平与战争”这是照林希隽先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