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不是最早实施这一技术更新的报纸。不过也不奇怪,考虑到成本和必要性等因素,美国一些大报往往并不急于“与时俱进”地更新设备。1985年底我访问洛杉矶时报时,就发现很多记者使用的电脑还是“286”型,而当时我所在的深圳特区报的编辑记者已普遍采用“486”电脑。当我问美国同行为什么还用“286”时,对方回答,对将电脑当打字机用的记者来说,“286”足够用了,报社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更新它们。尽管如此,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美国报纸告别铅与火的时间比中国报纸还是大大提前了。1984年笔者进入报社工作时,中国所有报纸都在沿用熔铅铸字的制版技术,而且囿于汉字的特殊性及技术的落后,排字工人还未能采用美国同行近100年前就实现的用键盘控制的成行排字工艺。工人们将铅字一个一个地从木架上选出置入排版用的铁盘,称为“拣字”或“植字”,耗费大量人工,修改起来也很麻烦,因此心急火燎的夜班编辑常常要为一些改动去“求”排字员,排字员有时也没个好脸色。
不过,在如今技术决定一切的年代,特别是电脑制图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报在技术更新上是不敢怠慢的。我此次访问华盛顿邮报编辑部时,看到编辑记者们都采用了奔腾3型最新型的快速电脑。该报摄影记者则全部采用了600万像素的最高级数码相机,而当时市场上销售的数码相机最高像素为500万,价格在1000美元以上。
三c报业女杰一跤丧命
在提及我马上就要见到的总编辑伦纳德唐尼之前,有必要先提到凯瑟琳,因为在凯瑟琳亲自指挥的揭露水门事件的战役中,时任本市新闻部主编的唐尼也是一员干将。而且,与炭疽病的影响相比,3个月前的一场变故才是华盛顿邮报真正的灾难。
2001年7月18日,纽约时报突然发表一篇长达4000多字的报道,导语传递了一个读者意料不到的信息:“曾将华盛顿邮报由一份普通报纸发展成全国著名的国家公器,同时也使自己由一位害羞的寡妇变为出版界奇人的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egraha上周六在爱达荷州摔倒在一个人行道上,头部受伤,于昨日逝世,享年84岁。”报道继续说:“格雷厄姆夫人是在太阳谷出席一个商业会议时遇此不测的。她当时被立即送往首府博伊西的一家医院,并做了脑部手术,但始终未能恢复知觉,她的儿子唐纳德e格雷厄姆说。”报道称,纽约时报发行人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在得知凯瑟琳去世的当天发表讲话说:“我们对我们的挚友和德高望重的同仁凯瑟琳格雷厄姆之去世深感悲痛。在20世纪的后半叶,她凭借自己的才华c智慧和勇气,改变了美国新闻的环境,每一个关心自由和言论公正的人都会深切怀念她。”1
被称作一代报业女杰的该报集团董事会主席凯瑟琳格雷厄姆,在美国报界乃至整个公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因此,美国各家媒体都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有的广播公司还播出了有关她的生平的纪录片。对中国受众而言,若提起30年前通过一年多穷追猛打的报道而将美国刚刚连任的总统尼克松推下台的著名新闻事件,也众所周知。1917年6月16日生于纽约市的凯瑟琳,就是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
华盛顿邮报创刊于1877年12月6日,当时是民主党的报纸,创办初期仅四版,售3美分一份,销量仅约6000份,翌年增至11875份。该报几经易手,1930年终于陷入破产困境,于1933年不得不以825万美元的破产拍卖价格卖给了联邦储备银行董事长尤金迈耶euneyer夫妇,即凯瑟琳的父母。此前该报因热衷于党派之争和煽情新闻,名声一落千丈,销量仅5万余份,每年亏损100万美元。毕业于耶鲁大学c时已58岁的迈耶接手该报后雄心勃勃,大力提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