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身躯,把纸条弄断,但见是层层薄纸,当时因便去请教烟花艺人,那到底是甚么东西

    那些烟花艺人起初推推搪搪,及至下人传出,吩咐留饭,而且还问他们喜欢喝甚么酒,同时每人又打赏一封利是。那些艺人才为主人的盛意感动,用乡下话商量了几句,才告诉王亭之,那几条纸是他们的手工秘密,行话称之为「百摺」读音则如「百闸」。

    原来那是将纱纸一层层加漆粘合。那些漆又不是普通的漆,而是「柿漆」,即将柿树砍开,取其流出的汁液用以制造。

    这样一层层纱纸粘合之後,剪成一条,用来糊成骨架,再在上面蒙成纸人的形状,那纸人就可以摺扁起来,当一旦遇到热力时,由於柿漆的功能,「百摺」便会伸直,因此就将纸人整体张开。在烟雾迷漫中,简直令人认为这纸人是凭空出现。

    王亭之当时悟到,大型一点的纸人纸马,应该是这类表演。後来读到张天师世家,记载张继先的故事,宋徽宗道君皇帝见他竟在殿角「召来」关羽,惊得半死,王亭之便不禁失笑,知张继先用的纸人或布人,无非亦是靠「百摺」而已。

    近日读到清代人著的戏法书,亦有提到「百摺」,却只不过称之为「百合」,因而悟到,由汉代至今,「高彩」的戏法已变了许多形式,甚至竟被应用到工艺中去,一理通百理明,是真可谓变化多端。

    戏法的源流

    中国的戏法,在北魏年间已发展到高峰。其时为西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大概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发展。

    原来,当时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跟南朝对峙,而洛阳则为当时的首都。北魏君主历代信仰佛教,因此西域人大量涌入,其中便包括了方术婆罗门,这些西域魔术师便促进了中国戏法的发展。

    当时洛阳庙宇林立,每逢佛诞菩萨诞,甚至初一十五,大庙都有「庙会」,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庙会「召诸音乐,呈伎寺内」,关於戏法的表演,则有「飞空幻惑,世所未赌」,以至「剥驴拨井」,以及「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之。」这些项目,已经成为唐宋年间的中国传统戏法了。

    这些戏法不可能不影响到道家。道家吸收了婆罗门的戏法,再加上方士道的魔术,因此到了唐代,便立刻神仙辈出,我们只须看看许多唐代神仙的传记,便会发现,许多神仙变化大致上跟婆罗门戏法相似。

    王亭之甚至怀疑,如前述川剧的「变脸」,恐怕便即是道家「变形之术」的运用。很多神仙能须臾变化为老翁c小儿c妇人,跟川剧艺人一个转身就变一个脸,甚至连服饰都变,应该是师承一脉。这些变化,应该可以追溯其来源至汉代,而大成於北魏。

    民初云南斗法的故事

    变「戏法」很重精神作用,施法的人,一受心理威胁,一分神,「戏法」就变不成,尤其是「搬运法」。

    前文那个「神仙」,如果不知道王亭之的徒弟修密宗,那就甚么事都没有,区区密咒,决破不了他的「搬运法」。

    坏就坏在他知道,所以他一见徒弟喃喃,就不免分神,施法便受影响。

    在民国初年,云南即便盛传一件斗法的故事,由这故事,便可以知道施法时分神之害。

    云南多巫师,其中有些巫师亦通密咒,因为密宗红教的教法曾一度传入云南,与大理国的传统文化结合,便成为宗派。

    有一位河南人,姓徐,曾从北京宝喇嘛学法,修「大黑天忿怒尊」,因资质聪颖,卓然有成,他便四出为人驱邪治鬼,往往奇验,於是便昧於修法的见地,但以法为术,俨然灵异也矣。

    徐君因商入贵州,碰到一位云南的密教黄巫师。黄巫师的巫术在当地很有名望,人视之为仙为佛,可是徐君却认为他所学的密法并非正统,因此很瞧他不起。在他们二人碰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