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他俩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从韶山到长沙,这是百米赛中的第一步跨越。
从韶山到长沙,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周边有多少奇闻轶事吸引着他的眼球。他在街头上买回来两张民立报,足足让他看了大半夜,正版副刊,边边角角,都看遍了。新闻时事,文艺小说,轶闻趣事,使他闻所未闻,眼界大开。使他惊奇的是,一张报纸竟使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从报纸中,他认识了孙中山c黄兴和他们领导的同盟军,专与北京大清朝廷作抗;从报纸中,他还认识了天子脚下的康有为c梁启超以及他们的兴国主张和变法。从此,孙中山c康有为c梁启超等都有成了他心中的英雄。他对将来中国的政府最佳人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应将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召回国内就任新政府的总统,让康有为就任政府总理,梁启超就任外交部长。
不久,他又从报纸看到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被“清廷”通缉远走日本。但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却在全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正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着,希望像东方的太阳一样孕育在地平线的下面被鼓舞着,心中像起潮的海,夜不能寐,激动得他半夜三更起床,写下了一张大字报,贴到了学校的山墙上,第一次破天荒地发表自己书面的政见。
一石激起千重浪。第二天清晨,山墙旁围满了人,一张大字报竟吸引了这么多人,是始料不及的。赞叹者有之,反对者有之,革命前夜思想暧昧的也有之。
这张大字报的中心内容就是他发表他对未来中国政府最佳人选的组成意见,希望人们拥护革命,支持革命,赞成他的政见。
就这一政见,足看出当时的勇气,不过从他的政见中,对这拼盘的新政府的人员中,也看出他对政局看法的肤浅和模糊。不过,却使这个从韶山来的农村娃在学校中一夜成名。
就在这个时候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播下的火种在燃烧,第一声枪响源自武昌城头,接着是八方响应。黑夜中的武昌城炮声隆隆,火光熊熊,杀声连天。衣衫各异的民军挥动十八星旗高呼“共和”,从各个角落,潮涌一般,汇在一起,直到江岸。大江扬波,掀起了辛亥革命的狂潮,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一个月内,革命军占领了十七个省,清王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不几天,长沙宣布戒严,一个革命党的宣传家来所在的学校向师生发表演说,宣称新纪元的来临。一夜成名的听了格外激动,在他的鼓动下,决定和几个朋友到汉口参加革命军。
那是一个出发前的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向留下来的同学话别,留下来的同学也为他们辞行,大有“英雄此行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氛。
武汉,是革命的发源地,也是同学们的向往之地。
有人说,武汉雨多潮湿,必须带雨鞋;有人说革命圣地革命书多,给我们多带几本;还有人说,打了胜仗,别忘了通报消息。
正当他们第二天走出城外的时候,长沙也响起了枪声。那枪声如炒豆子一般,由远及近。起义军沿着铁路线向前推进,先在长沙城外打了一个大仗,这时城里也爆发了起义。城门被轰开,一群中国工人冲进城里,接下来占领街道c直冲衙门府,把旗帜插在衙门府和他的要去武汉的同学站在一座小山上观察了这次战斗经过。
起义胜利后,建立了新政府,遗憾的是新政府的执政时间并不长,几天之后和他的同学看见新任都督和副都督横尸街头,他们都成了保守派复辟的牺牲品。皇帝仍未退位,因而和他的同学决定就地参加共和军,为完成这场未竟的革命而尽力。
在长沙,所在连的连部设在法院里。在军队里他接受了正规的训练,当然也承担了一些额外的义务,如军队转移时,为长官挑床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