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下肢水肿c舌质淡c苔薄白c脉细弱。
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家就从这组症状上去看,不要考虑西医的胸片c心电图检查,很易明白这就是个脾虚湿滞之症状,那又为什么会出现在短气c动则气促呢前人说的好,“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脾气虚到一定程度了,肺金失养,临床最易出现的就是短气c少气懒言,动则气促等肺气亏虚的证候,请大家在临床上用心观察,定会有所心得。不思饮食,每日进食很少,便溏日行34次,下肢水肿均为脾虚运化失司的典型症状,很易理解。既然是脾虚湿阻,当然是健脾化湿,同时有肺金不足,当培土以生金,所以选方以参苓白术散为最适合,药用:
白参10生黄芪60云苓30薏米30扁豆10
陈皮6砂仁4后下桔梗10肉豆蔻10
关于这方的方解,大家都在中药学中学过,我就不解释了,值得一提的是,脾虚湿阻,我喜欢用大剂量的黄芪配云苓c薏米健脾祛湿。治疗就从脾胃入手,先健其中州,便气血健旺,脏腑得养,也就各司其属了。
西药治疗基本未动。
这病人服方5剂,饮食大增,服泻止,精神明显好转,家属就不再闹意见了,对吧,取信于患者的最好手段就是临床效果。其后的治疗很配合,15剂双下肢水肿尽消,可以平卧,动侧气促症除,复查胸片,右则胸腔积液基本吸收,左则减其半。30剂右则完全吸收,左则仅肋膈角变钝。可以说疗效非常理想。
有人说,既然不要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参与中医的辨证,那还必要检查吗当然有必要,医学在进步,西医学的检查手段对于明确病情c判断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这病人服用中药后,临床症状好转了,胸片显示胸水也逐步的吸收,这就可以肯定中医的辨证思路是正确的,而且让病人看到真正的c客观的c最直接的临床效果,当然对我们做医生的是非常有好处的,现今社会医生难做啊
从后期接手后的治疗来说,完全没有受到西医的冠心病c胸腔积液的诊断的影响,就是完全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四证合参,判断出一个脾虚湿滞的证候,仍旧使用相同的西药的同时,却疗效大相径庭,可以说病情的改善后期的参苓白术散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不让西医的诊断干扰中医的辨证思维,是取得良好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第十九讲神化的脉诊节选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中考我的成绩非常好,可是父亲说:“高中别读了,大学的梦也别作了。读中专吧,早点解决饭碗吧。学中医不错,中医三个指头能断人生死”。于是,我就走上了岐黄之途。
我的父亲和中国大部份的老百姓一样,对中医的脉诊充满了崇拜,可以说,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的脉诊已经神化,认为高明的中医勿需开口,通过脉诊就可以知百病,处方用药,救人性命。
一直到毕业后的好多年,我都在追求这种高深的中医境界,脉诊之书只要能弄到手,无不细研。
真的能仅凭脉诊明确患者的病情吗你见过仅凭脉诊就能说出病人症结所在的高明中医吗我见过,可是他改变了我初衷的追求,却不再只重视脉诊的学习,更注重四诊合参了。
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幸运地能跟随皖南地方名医陈衍棋老先生侍诊,常常见其手把病人的脉,如数家珍般地一五一十说出患者的病情,就诊的患者头就象小鸡啄米般地点个不停,当时啊,我对这老先生是崇拜的五体投地,留心观察,希望能学其一二,但侍诊数年,未窥其奥妙。
十余年后我调离那家单位,临行前,我向老先生谢辞,感谢他多年对我的指教。顺便地把心中的疑问向他提出他是如何做到诊脉知病的
老先生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