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痹证治篡要
1c皮痹:病位在皮,内应于肺,患者多为阳虚体质,复感风寒邪而发病,其基本表现为:皮肤寒冷c肿胀c发黑c皮肤感觉迟顿c麻木,治疗要点初发多表现为阳虚寒凝,治宜温肺散寒c活血通络;中期多表现为痰瘀痹阻,治宜化瘀祛痰尤其要祛皮里膜外之痰;后期多表现为气血亏虚或脾肾两虚,治宜扶正为主,佐以化瘀涤痰c祛瘀生新。
1卫阳不足风寒阻络
主证皮肤肿胀,颜色苍白,四肢不温,畏寒不适临床多表现为雷诺氏现象,项背不舒,常伴肌肉c关节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麻黄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熟地10克当归15克
白芥子1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五加皮10克丝瓜络10克
2痰湿阻络
主证皮肤肿胀,紧胀变厚,按之较硬,皱纹消失,伴头身沉重,转侧不利,纳差,或大便不调,舌质淡,脉弦滑或沉缓。
治则化痰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外台茯苓饮加减
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山甲10克川芎10克白吉利1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
3气虚血瘀
主证皮肤板硬,肌肉痿缩,肌肤甲错,皮色黑竭,伴目干c口干c形体消瘦,舌质瘦薄,或有瘀斑,苔少,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血,化瘀生新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减送服大黄蔗虫丸
黄芪1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田三七3克冲阿胶10克烊化鹿角胶10烊化刺胃皮10克枸15克
大黄蔗虫丸3克,3次日。
4脾肾阳虚
主证皮肤发硬紧张,形如腊样,皮色黑褐,四肢不温,伴腰膝冷痛,足跟酸痛,肌肉痿缩,头晕耳鸣,纳谷不香,阳痿,月经不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则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方药脾肾双补丸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熟地15克菟丝子15克白芥子10克山甲10克刺胃皮10克
2c肌痹:其病位在肌c皮,内应于肝,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c顽麻不仁c四肢痿软或手足不遂。其早期多实;为风c寒c湿c热侵犯经络,或为寒湿,或为湿热;中期多为虚实相兼,实者为瘀,虚者或为脾胃亏虚,或为肝肾不足;晚期多表现为脾胃气血亏虚或肝肾精血不足。早期治疗以祛邪为者,宜祛风c散寒c祛湿c清热佐以通络止通;中期宜攻补兼施,活血通脉配合补益气血或补益肝肾;晚期多以扶这为主,重在补益气血或补益肝肾c强筋壮骨。
1c寒湿痹阻
主证肌肉酸痛c肢体困重c肌肤麻木不仁c皮损暗红c四肢不温c肢体乏力c伴关节冷痛c形寒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濡缓。
治则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附子汤加减
桂枝10克附子10克生姜9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片姜黄10克木瓜10克蚕砂10克薏米20克
2c湿热痹阻
主证肌肉酸痛c肿胀c肢体困重c肌肤麻木不仁,身热不扬c汗出粘滞c脘痞不饥c食欲不振c大便不调,或伴关节红肿疼痛,小便黄,舌质红c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加减
防己10克杏仁10克连翘10克滑石10克薏米30克半夏10克蚕砂10克赤小豆15克片姜黄10克木瓜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