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西医院,白花了两万多。呵呵~当然了,家属不知道医生的痛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会尽力为他诊治,对吧。

    我们再来看看,这患儿是外伤引起,但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未使用什么化瘀的药物,为什么,四诊得来的症状就是一个中气亏虚为主的信息,为什么中医要强调“审证求因”,呵呵~很多人把审证求因中的“因”当作病因了,这种理解对于临床辨证用药是十分的不利,他会误导你合理的选方如果作为病因理解,这患儿可能要选少腹逐瘀汤才行这里的“因”实际上说的是病机,是自我稳态失衡的信息。这个病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就是中气不足,兼有肾阳亏虚,你把这二者恢复了,自我稳态也就复旧了,阴平阳秘了,当然脏腑也就能正常的各司其职了。

    无独有偶,我在农村曾看过一个病人,搬货物上车,被车上掉下来的装稻的麻袋打伤了头部,其后一直全身出汗,口渴不止,我不是搞内分泌的,想必是损伤引起中枢什么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当时诊其脉洪大。予白虎汤3剂诸症自除了,要是审证求“因”病因,可能通窍活血汤才是正治,呵,效果该如何,将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对证的认识一定要把“证”看作人体生理功能的某个阶段状态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我们处方用药或保健等的根据。

    本来还想接着写两个案例,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证的含义,有事被打断,只好以后再续了。

    请诸位爱有记着中医证的重要性,那是你诊断用药的基础,这证就是人体在某个阶段反应出来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你要看好病,关键要把握好这信息。

    以上四个病案,说的是异病同治的运用补中益气汤的一点体会,结合病案说了一点个人对“证”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争论。

    第九讲浅说汗证的临床辨治

    汗有自汗c盗汗之分。经典的说法是“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此言其大概,然不可拘于此。张景岳说“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中医内科学上共分五个证型:肺卫不固c营卫不和c心血不足c阴虚火旺c湿热郁蒸,此多言全身汗出之常见证型。然临床汗出证形形色色,有局部汗出c偏身汗出c半身汗出种种不一,当博而览之,否则至临床则易掣肘。

    教科书上的不再重复,提要说说临床常见的汗证证型及治法,虽不全面,但亦有借鉴之处。

    头汗:

    常见证型为阳明郁热或湿热郁蒸,前重以承气辈加减取法,后者以茵陈蒿汤或三仁汤等损益施药。

    少见的有肺经郁热,清肺火方中加桑叶c桑皮,桑叶剂量宜大,大则有收汗之功。

    心窝汗出:

    汗为心之液,心窝汗出常见于心阴不足,或心气亏虚,生脉散加减。

    胸部汗出:

    胸为心肺之外廓。常见于肺气亏虚,补宜肺气固表止汗,补肺气方合用玉屏风散。心气阴虚者宜生脉散。

    肺主气,气郁则血瘀,血瘀者,血府逐瘀汤加减。

    偏身汗出:

    偏身汗出,或左边身汗出,或右边身汗出,常为气血不周所致,非止汗所能取效,宜十全大补汤加减。

    又有气虚血瘀者,宜补阳还五汤加减。

    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步以上,患处无汗,患处无汗,病情逐渐好转,汗亦逐渐而下,当明白之。

    腋汗:

    心火旺者,导赤散加减。

    手足汗出:

    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多属血虚,手足心冷者属气虚,于主方中加入敛汗药酸枣仁c麻黄根c碧桃干c煅牡蛎等味。

    亦有心火亢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