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脉沉。一派脾肾阳虚的证状,视前方,四神丸c真人养脏汤c参苓白术散等等,从辨证看,基本正确,何以无效周老教授思索良久,认为必有独处藏奸,于是细细问来,后来发现患者,大便清稀但极秽臭,得,内有郁热,阴阳不相顺接,阳郁于里,故有一派外寒之象。内有邪热,“邪火不杀谷”,邪热非少火生理之火,不能消化水谷,故有积停于内,祛其积,调胃承气汤加减,数剂而病痊。
诸位在临床上所见的心衰病人很多,肢肿c腹水c胸腔积液c喘息,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但病人常常出现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一般地辨证为阴虚水停,常用生脉散加四苓散c四季青c葶苈子等养阴利水泻肺,但常常很难取得好疗效,为什么再看看水肿的病人,一般都是四肢不温,畏寒,饮水少或口和等一派阳虚的证状,心内科工作时间长的同志可能有体会。
在王孟英医案中有类似的案例,王氏认为当舍舌象而从证,为什么这种情况王认为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非为阴虚,而是水阻气津不能上布于舌,治当温阳化气行水。
进一步思考,我认为王氏的理论有独到地见解,符合临床。但水肿的形成乃水谷精微不从正化使然,津液的不足仍然客观存在,因此我常选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该方由地黄c麦冬c白术c怀牛膝c五味子c制附块c人参组方,具有益气回阳,扶正滋阴,摄纳元气之功。临床常在该方的基础上加桂枝通阳化气,加大剂山萸肉收摄元气,佐黄芪配云茯苓健脾利水,实践证明临床疗效很满意。
中医治疗内风多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息风多从肝入手,或清肝热以息风,或镇肝以息风,或滋肝以息风,或养肝血以息风。然对于小儿多动证,常常难以取效,为什么小儿“脾常不足”,脾虚无以化生阴血,肝木失养,对于证种情况你要是只是滋肝阴以息风,很难有疗效,其治当“求之于本”,在健脾方中稍佐以息风之品,常可效出意外,这就是古代医籍中称作“土虚不摇”理论的临床运用
又如口腔溃阳久不愈,寓意草提出以“厚土敛火”的方方治疗等。
读书对于一些独特的理论认识不可忽略,这些理论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说不定你记住了,那天遇到一个贵人找你看病,你看好了,从此会平步青云呢呵呵~~。
4读书与临床要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读书要活学活用,不要读死书,要把学到的东西贯通起来加以运用,否则,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书橱,在临床上技能是很难提高的。如何贯通呢,就是说不管读书还是看病你的把你所学的东西综合起来分析问题
前一讲我拿了一个吴鞠通的医案,问大家为什么吴氏称之为开肺法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杏仁四钱鲜桑枝五钱云苓块五钱
防己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姜半夏五钱广皮三钱
问题一:这方治法吴鞠通为什么叫做开肺法”
我们现在来分系此案,此案已经指出,“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从舌象和用药史及吴氏的处方我们可以看出该病目前主要病机是湿热挟痰阻络,湿热挟痰从何而来,前医予“与腻药补阴”而致中焦壅阻,湿热内生,湿郁生痰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清热。
关于湿热的治疗,在临床上是很棘手的,为什么古人形容湿热难治是怎么说的治湿热之病“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燥湿则伤阴助热,清热则易伤阳,湿为阴邪,得阳则化,阳伤则对于祛湿不利。怎么办治疗首先要使热与湿分,先祛其湿。治湿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