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46
尔尼雪夫斯基也作了这样的描述:“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1。爱是伦理学上的重要范畴,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它与美感融合渗透,有时难以区别开来。在理论上把美与爱这两个不同领域内的范畴联系起来是必要的,真实的。
但是,这两者是如何连结起来的呢蔡元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c互相扶助”
,“全以同情为基本,同情的扩大和持久,可以美感上感情移入的作用助成之。例如图山水于壁上,可以卧游;观悲剧而感动,不觉流涕。这是感情移入的状态。儒家有设身处地之恕道,佛家有现身说法之方便。
这是同情的极轨。
于美术上时有感情移入的经过,于伦理上自然增进同情的能力。“
2这就是说,爱与美的连结是以情感活动为纽带。相互的友爱与互助,是以“同情为基本”。而同情的扩大与持久,可以由美感教育助成之,即美感可以增加和培养道德情感。
美是普遍的,爱也是普遍的,“人之于人,无所不爱”
3。
以美为对象的美感是没有“人我之差”的,以人为对象的道德感也是“以平为安”的。蔡元培说:
盖人类心理,以平为安,见有弱于我者,辄感天然之不平,而欲以人力平之,损有余以益不足,此爱护弱
1车尔尼雪夫斯基著c周扬译: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第6页。
2蔡元培先生全集,第899页。
3同上,第206页。
664
8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者之原理也1。
因此,无“人我差别”的美感,自然就能“扩大与持久”那种爱护弱者的同情心,从而也就培养了道德情感。他指出,“美感能助成道德”。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他认为“人类心理”
都是“以平为安”
,都有爱护弱者的同情心和道德行为,这是不符合阶级社会的历史事实的。在阶级社会里,以不同的经济地位而形成的极不平等的阶级关系,总是要影响,支配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为富不仁”
c“官官相护”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地社会是普遍现象。
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也是如此。
因此,审美远远不是象蔡元培所分析的那样博爱c超脱c伦理之爱也不是全人类共同性的。蔡元培关于美的普遍性博爱的人性的分析,其实质就是美的对象能使审美主体超越不平等的阶级地位和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而使人人相爱,不分彼此,“以平为安”。普遍爱美也终于“落实”到“平等”
c博爱“中去c这完全是先验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假设,根本不符合阶级社会的实际,与他所处时代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斗争的客观现实也是大相径庭的;它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来说,不能不带有空想性和欺骗性。
总之,蔡元培把审美的价值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才能较深刻地揭示审美对人生的重要意见。当他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进行审美分析时,他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符合审美关系的实际;当他从先验的“人类心理”出发,进行
1同上,第196页。
66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46
审美分析时,他的观点是超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这种情况在他整个美学思想中是一对矛盾。
第五节 文艺偏于直观,具有感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