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则承认是对象引起的一种美感诱导,激起了内心的谐振共鸣他指出:
故赏鉴之始,几若与美感相冲突,而心领神会,渐觉其不能计量,不能抵抗之小己益小益弱。浸循于意识之外,而所谓我相者,乃即此至大至刚之本体,于是有无量之快感焉1。
应该承认,美学研究涉及崇高壮美时,境界乃大,眼界始宽;研究到悲剧美时,思路始广,体验乃深,蔡元培指出:
小雅之怨悱,屈子之离忧,均能特别感人。
西厢记若终于崔张团圆,则平淡无奇,惟有原本之终于草桥一梦,始足发人深省。
石头记若和红楼后梦等,必使宝黛成婚,则此书可以不作,原本之所以动人者,正以宝黛之结果一死一亡,与吾人之所谓幸福全然相反也2。
这话的意思是,悲剧是以英雄人物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死亡和幸福生活的破灭,使人震惊,猛醒,不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的满足,使精神超尘脱俗,然后才获得自由的审美愉快。
西厢记c石头记红楼梦的悲剧性的结局,忧愤深广,缠绵悱恻,打破过去那种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传
1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6541655页。
2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172页。
658
2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统审美观念,具有进步意义。持相同观点者,前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后者鲁迅的坟。论睁了眼看2。
此外,蔡元培还结合艺术史的实际,分析了滑稽所产生的美感。滑稽的特点是“以不与事实相适为条件”
,“如人物之状态,各部分互有比例。而滑稽画中之人物,则故使一部特长大或特别短小。作诗则故为不谐之声调,用字则取资于同音异义者皆与实际不相容。故令人失笑耳”
3。笑,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生理c心理的基础。蔡元培在揭示滑稽现象时,大多用“比较”或“对立”的原则。所谓“方朔割肉以遗细君,不自责而反自夸。优旃谏漆城,不言其无益,而及谓漆城荡荡,寇来不得上。”
4由于这种“比较”或“对立”原则的运用,使丑以夸张的形式出现,并同美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人们就在美与丑的比较或对立中,发现了美战胜丑,否定丑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观照到人的本质力量的伟大c丰富c自由,不可战胜,从而产生了审美愉悦。
这就是滑稽所达到的美学效果;它不同于优美感c崇高感,也不同于悲剧感,其差别就在这里。
第四节 审美与“人类公性”
美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特性和人
1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静安文集。
2鲁迅全集卷一。
3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2页。
4蔡元培美学文选,第72页。
65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46
的社会属性,也是相互联系的。康德之所以断言审美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而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就在于他所说的“人”具备共同的“心意状态”。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用蔡元培话来说,就在于“人类心理”是共同的,因此才有“人类公性”之谓。这些讲的当然是超阶级的人性论。不过,蔡元培在具体分析审美与“人类公性”的问题上,有三方面值得注意的。
一
他从分析历史经验出发,指出审美是人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提高人格精神的重要方式。他认为:
洎乎周代,家给人足,人类公性,不能以体魄之快乐自餍,恒欲进而求精神之幸福。周公承之,制礼作乐。
礼之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