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还是“竹林名士”在“阐发道家之绪”

    ,也即魏晋玄学上是一致的。刘师培在此基础下,又找出“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区别,认为前者“与名c法家言为近者”

    ,后者“与纵横家言为近者”。实际上前者注重思辩,后者注重文辞,分析基本上还是正确的。至于他又把“正始名士”

    “竹林名士”

    与建安七子中的个别作家相联系,作为远源,就显得不够周到了。因为连鲁迅都承认建安七子的“文章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在很难判断”

    1,不能只凭辑录前人

    1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05页。

    42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04

    的材料。

    在论及宋c齐c梁c陈的文学时,刘师培认为,该时期文学之盛,除承前代的遗绪外,还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而重视文学和文士。当时的一些帝c王c侯多有文彩,喜爱文学,招纳文士,以收名誉。一些文士,大抵出于世族之家。“其文学之成,必于早岁;且均文思敏速,或援笔立成,或文无加点,此亦秦c汉以来之特色。”

    1他归纳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四个特点:一矜言数典,以富博为长也。即文章以用事为贵。

    二梁代宫体,别为新变也。即文章多用艳丽c浮靡之词。

    三文士崇讲论,并语悉成章也。当时文士沿习晋人尚清言之风,以才辩辞义相高;后崇讲学,学士多以辩论儒玄为务。文章受此风影响。

    四谐隐之文,斯时益甚也。当时作者益为轻薄,多讥刺c嘲讽,文体因之亦愈卑矣c。

    从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宋c齐c梁c陈这一时期文学的概貌和变迁。

    最后,他又进行了概括,与魏晋“清峻c通侻c骋词c华靡”的文学风格相比,成了另一番景象:

    要而论之,南朝之文,当晋c宋之际,盖多隐秀之词c嗣则渐趋缛丽。齐c梁以降,虽多侈艳之作,然文词雅懿,文体清峻者,正自弗乏。斯时诗什,盖又由数

    1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8页。

    422

    60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典而趋琢句,然清丽秀逸,亦自可观1。

    历史自有公断。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者,毫不足惜。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所作大量的辑录c评论工作,足以为后世的研究者引证和参考。

    此书直到刘师培死后的八年,即1928年,鲁迅还把它与其他中国文学史相比,认为确实是一本较好的断代文学史2;又在前一年1927年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也曾推荐了这本断代文学史,并吸收了这本文学史中的观点。这本断代文学史,在刘师培美学思想中,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文学风格论的阐述和研究上。但是,对于中古时期的文学与作者所处的时代c环境c经历和著作的关系,研究得不够充分,影响作为历史著作的才c识c学的充分发挥。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刘师培中国中古学史关系,不只是详细互明而已,而是恰恰在救偏补弊上,鲁迅超过了刘师培,显示出博大精深,极富战斗性。

    1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2页。

    2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1982年版,第350页。

    42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04

    第十四章 林 纾

    林纾18521924年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c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