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也。沈休文云:“相如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
张戒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此言情与景分者也。
刘彦和云:“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又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随曰秀。”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
36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53
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此言情与景合者也。
1由于诗者“非直言已”也,情景合一中的“情”
,就是一种“已情”在写景中抒发。所以,陈衍在接下来的另一则诗话中,认为“诗中”皆有人在,则景而带情者矣。“
2
情景合一的艺术效果,接近于“比兴”所能达到的。
所以,陈衍推断,情景合一的名句的创造和欣赏,“
抑亦厌赋体浅直不如比兴深而曲耳。“并以刘勰彦和
文心雕龙和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圣俞的有关论述为佐证。其实,陈衍在这里所说的“诗中有人,情景合一”
,表现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从而传达或体验到一种难以表达而又极其微妙的情感。
其东坡之“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酒阑倦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陈简斋之“游客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诗中皆有人在,则景而带情者矣3。
这种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相当于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王国维认为: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4。
1石遗室诗话卷十四,第2页。
2石遗室诗话卷十四,第2页。
3石遗室诗话卷十四,第2页。
4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1页。
370
45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由此可见,陈衍的“诗中有人,情景合一”说的理论概括范围可以扩大为“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的创作实践,这些都是“非直言已”的必然的结果。
三赋比兴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
毛诗序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1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作了这样解释:“风c雅c颂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c比c兴是诗之所用,风c雅c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2陈衍同大多数近代诗人一样,采用了孔颖达之说,指出:
诗三百篇,有六义焉,大略风c雅c颂,体制不同;赋c比c兴,作用殊异3。
这就是说,风c雅c颂为诗的体例,赋c比c兴为诗的表现手法。不过,陈衍又继续指出:“雅c颂,赋多而比c兴少。风c比c兴多而赋少。其赋多者皆稍长之篇,有似大c小雅者也。如硕人c载驰c氓c定之方中c小戌诸篇皆是。降而汉魏,六朝,以迨唐宋,比兴日少,而赋日多,非风气使然。比兴有限,而赋无穷也。”这么一段话,是陈衍作为对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赋c比c兴的第一层次的历史回顾和考察;包含了以下三点:其一,既然风c雅c颂为诗的体制,赋c比c兴为
1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0页。
2孔颖达:毛诗正义。
3诗学概要。
37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53
诗的表现手法,二者不能不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