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写景记事,与文同。所以言之说之写之记之者,与文稍不同,而及其工者;可谓可读,又无不同4。

    1见诗学概要。

    2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言,齐人语也”。长言短言,指语气的缓和促。语气缓的“长言”

    ,便于抒情c咏叹。

    3礼记。乐记,郑玄注:“嗟叹,和续之也。”

    4诗学概要。

    36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53

    形象思维同逻辑思维在反映客观对象世界的功能上是一致的。正如“诗”

    c“文”在“言情说理写景记事”上有相同之处一样。所不同的在于“言之说之写之记之”

    ,就是在反映客观对象的手段不完全一样。

    但由于它们都是以文字为媒介,亦就“可诵可读,又无不同”了。请注意这里的所谓“工”

    ,既可作为“作”解,又可以认为是艺术化的最高要求。

    接着,陈衍还对古人或以有韵无韵来划分“文”

    c“诗”

    ,或以工文c工诗论作者,持不同意见。实际上是诗说这两种观点,并没有抓住以“直言”与“非直言”区分“文”与“诗”的要害。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c文论史上,阮元c刘师培先后引用了“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

    1,或“就应对然,则直言之言,论难为语,修词者始为文”

    2。但他们两人却没有象陈衍那样,既撇去“论难之语”

    ,又不在是否修辞上作文章,只取“直言之言”为区分“文”与“诗”之尺度。

    二情景合一形象思维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过,陈衍论述诗的特质在于形象思维的理论基础为“诗言志”。先秦关于“志”这个词就包含着“意”和“情”。孔颖达正义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c志一也。”据朱自清的考证:古“志”与“诗”原是一个字,有记忆c记录c怀抱三义,包括理性的和感情的活动3。随着语言

    1阮元:文言说,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1页。

    2刘师培:广阮元文言说,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33页。

    3闻一多:诗言志辨。

    368

    25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发展,词汇丰富,到汉代,“情”这个意义分了出来,写成于西汉的礼记。乐记,把哀c乐,喜c怒c敬c爱六种心理活动,不称“志”而称“情”了。西汉儒家学者在论诗时,往往只谈“言志”

    ,不直截了当地谈“抒情”

    ,这是因为“志”是理性的,经过规范的,而“情”偏重于感性,大多是未经规范的自然本质,从封建教化的观点出发,就着眼于前者,而不去提倡后者,以免不合规范的感情自由发展。

    诗大序根据语言发展的实际,把情c志并举,是对先秦诗论的重要补充。

    陈衍沿着诗大序情c志并举的理论发展的脉络,推崇“诗中有我c情景合一”

    ,使之成为形象思维的一种体现。

    他指出:

    唐以前名句,多全联写景者,宋人除陆放翁,范石湖c杨诚斋诸公外,往往写景中带着言情。一联中或一句写景,一句言情,或两句半写景,两句半言情,岂好景果为前人写尽乎;抑亦厌赋体浅直不如比兴深而曲耳。

    然景中带情,六朝盛唐人已有之。如薛道衡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杜甫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