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对“诗言志”观点的继承。陈衍由说文解字c毛诗序追根溯源于尚书。尧曲,是正确的。
对于“诗言志”的含义,历来有种种不同的看法。陈衍在引用了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段话以后,作了两方面的申述:
1诗学概要。总论。未刊稿。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36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43
一是,“志者,自己之志,则其言必自己之言,而非公共之言”换句话说:“诗中有我”
,表现的是“自己之志”
,说出的是“自己之言”。这实际上已超出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的古老含义。这是因为在远古的氏族社会中,还不可能产生后世那种抒发个人情感c被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看待的“诗”。当时所谓“诗”是在宗教性c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功的仪式中祷告上天c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迹和功绩的唱词。它的作者是巫祝之官,而不是后世所谓“诗人”。这些唱词,虽已含有文艺的因素如注意节奏,押韵和词句的力量
,但并非后世所谓的文艺作品,而是一种宗教性c政治性的文献。这在诗经中的颂和大雅还可以见到这种“由祀礼而生”
1的“诗”的遗迹。从这个意义上看,向神明昭告功德和记述政治历史的大事,是所谓“诗言志”最早的实际意义2。
然而,陈衍只是附带考证“诗言志”的根源,未作如此深究,他心目中的“诗”是文艺作品,而且是有别于一般论述文章的文学作品。当然要表现“自己之志”
,说出“自己之言,非公共之言”了。这在石遗室诗话中也同样强调“作诗尚是自家意见,自家言说。”
3
二是,陈衍把作为文艺作品的“诗”
,同一般论述文章相
1刘师培: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83页。
2参见李泽厚c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12页。
3石遗室诗话卷一,第1页。
366
05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比较“
,又非直言已也“
,触及到诗要用形象思维。而不只是逻辑思维所能凑效的问题。所谓“非直言”
,即为“永言”
c“长言”和“嗟叹”。他举了诗经中的作品加以论证:
一
“参差荇菜”也,即言“左右流之”
,又言“左右采之”
,又言“左右芼之”。葛蕈也,既言“维叶萋萋”
,又言“维言莫莫”
,可谓长言矣。[长]卷耳篇,既言“嗟我怀人”
,又言“维以不永怀”
,“维之不永伤”
,又言“云何吁矣”。
击鼓篇,既言“吁嗟阔兮”
,又言“吁嗟洵兮”。可谓嗟叹矣1。
所谓“永言”的“永”
,即“咏”
c“詠”。诗要用詠叹之言才能表现出人的情感的形象性。“长言”相对于“短语”
2,同“
嗟叹“
3一样,无非要作人的情感的詠叹之言。然而,一般论述文章只须“直言”
,不必反复詠叹,不追求艺术形象的体现。
在“直言”与“非直言”区分的基础上,陈衍进一步找出了“诗”
“文”之异同。
故诗者,以言情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