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的唯心主义的判断。按照这一判断,一切审美对象都是虚幻的,审美主体人的情绪和心境所造之境界才是真实的。
殊不知王阳明就曾用这种主客观合一境界的真实性,来抹杀审美对象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2。
这就是,花的存在和花的美都在我的心;美的欣赏都是“吾心”的流露。梁启超的物境为虚,心造之境为实的论述,显然继承了王阳明的观点,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在审美境界中,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审美主体人因情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宋元部分,第261页。
254
83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绪和心境的不同,而对审美对象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性,敏感性和求新性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毕竟有其不同的属性c条件,提供给审美主体人进行选择c敏感和求新的可能。就拿梁启超自己所举的例子来说吧: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同一桃花也,而一为清净,一为爱恋,其境绝异1。
试想如果桃花盛开的形状c鲜艳的光泽等属性c条件,不能近似少女的粉面,怎么会有“人面桃花”的联想,唱出这爱恋之境呢如果桃花不是随风吹落,飘浮春水,而是象松柏那样屹立山崖c傲霜斗雪,无论如何也唱不出清净之境了。
审美境界是美感的一种别称。它是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艺术品,都是相对于审美主体人而独自存在的客观事物。没有可感的具体形象,美感审美境界也无从发生。
虽然,梁启超在惟心中夸大审美主体人的情绪和心境,抹杀审美对象的客观性,斥之为“虚幻”
,但是,当他论述到审美趣味时,又公然承认审美过程既有“内发的情感”
,又有“外受的环境”
2。
“外受的环境”
,一般分为自然界和艺术品两大类。梁启超指出: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词,饮冰室文集第43册。
25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32
人类总有机会和自然之美相接触,所谓水流花放,云卷月明,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只要你在一刹那间领略出来,可以把一天的疲劳忽然恢复,把多少时的烦恼丢在九霄云外。倘若能把这些影像印在脑里头令他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亦可以发生与初次领略时同等或仅较差的效用1。
梁启超把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感受c领略,称之为“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外“境”之所以与审美主体人相对,也就是独自存在的客观事物了。
至于对艺术的感受c领略,梁启超则从人的审美感觉器官角度,加以论述,指出“专从事诱发以刺激各人器官不使钝的有三种利器:一是文学,二是音乐,三是美术。”
2作为审美主体人感受审美对象,必须通过审美感觉器官。这个审美感觉器官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所形成,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过: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3。
梁启超的论述,虽未能达到马克思的高度,但是他承认音乐可以诱发以刺激人的审美器官,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承认艺术品“所构成的境界优美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