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是否同他所说的美的创造和欣赏,也含有“无意识的冲动”和“把精力消费于不经济的地方”一致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前者,与他把情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含有神秘主义的论断有关,后者用来直接反对狭隘的实用主义。

    第五节 审美鉴赏的心境和物境

    后期的梁启超自诩为“非唯”主义者。企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找到第三条路。在他看来,人类从心界物界两方面调和结合而成的生活,叫做“人生”

    1。他认为对人生来说,“人类外界的束缚,他力的压迫,终有方法解除:最怕的是心为形役,自己做自己的奴隶”

    2。因此他主张要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二位,使精神生活“能对物质界宣告,至少要不受其牵制”。

    3这种解除所谓“必为形役”的办法,不能靠物质生活,而只能靠精神生活。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心病还得心药治,自家有病自家知”。于是,梁启超仍由“心界”

    c“物界”二者调合的

    1人生观与科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0册,第23页。

    2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三辑,第202207页。

    3东南大学课毕告别群,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三辑,第219页。

    252

    63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自我内省”的伦理角度,转述为“心境”

    c“物境”的真假美丑的审美观照的。他认为:

    境界,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1。

    在审美观照中,审美主体可以乐不可支,忘乎所以,进而达到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同一审美对象,为什么会与不同的情绪和心境有关。正如梁后超所揭示的:“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同一风雨也,三两知己,围炉茅屋,谈今道故,饮酒击剑,则有余兴;独客远行,马头郎当,峭寒侵饥,流潦妨毂,则有余闷”。

    2梁启超只是把同一月夜或同一风雨中,两种截然不时审美主体人

    所处的情状描绘出来,实际上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情绪和心境。在心理学上,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而心境是一种微弱c平静而持续的情绪。在审美观照中,由于人的情绪和心境的不同,头脑中唤起的表象不同,想象活动的方向和对象各种属性引起感知的兴奋也是不相同的。这样,面对同一月夜,有人余乐,也有人余恶;面对同一风雨,有人余兴,也有人余闷。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情绪和心境不同,而引起同一审美对象的不同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情绪和心境占有一定的影响和支配的地位。

    因此,

    1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自由书。惟心,饮冰室专集第2册。

    25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32

    说“境界,心造也”

    ,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梁启超依据是佛理禅宗,与其说他是以“风动c幡动和心动”为例来说明审美主体人情绪和心境在审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倒不如说他无限夸大审美主体人情绪和心境,来论述所谓“三界惟心”。因为他最后所要达到的是“四大皆空”的“寂灭”之境:

    是以豪杰之上无大惊,无大喜,无大苦,无大乐,无大忧,无大惧。其所以能如此者,岂有他术哉亦明三界唯心之真理而已,除心中之奴隶而已。苟知此义,则人人皆可以为豪杰1。

    正由于如此,他才论证“一切物境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