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极大关系。
第一节 美的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在美学发展史上,人们对于美的分析和研究,总是各有
1清代学术概论,第149页。
23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12
各的说法,比如,有的从观念c意识出发,有的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出发,也有的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梁启超对于美的分析和研究的出发点是第三种类型,即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他在美术与生活一文中指出:
“美”是人生一大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1。
“美”存在于人类生活中,并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要素。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人人都有一种喜爱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都有一种欣赏美好事物的和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一个特点。
“美”是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离开了人类社会,“美”的欣赏和创造就失去了意义。梁启超把“美”
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无疑是正确的。
梁启超虽曾多次谈到过人与动物的不同,认为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的,而人的生活是有目的的2;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获得趣味。但由于他所说的“劳动”或“活动”并不是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而是所谓宇宙与人生融合为一的人类自由意识流转;而这种意识流转之权又“操之在我”。因而,也
1美术与生活,梁任公文存下卷,罗芳洲选注,上海教育书店1936年版,第221页。
2参见人生目的何在,梁任公文存下卷,第110111页;新民说,饮冰室文集卷一论著类,第2324页。
234
812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就不能进一步认清美这一大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的本质涵义,而只能是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其核心还在于“生活于趣味”
c“没趣便不能生活1。如此看来,他的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实际上是从社会生活的趣味出发。
对此,梁启超以美术为例作了分析,说:
审美的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
美术的功用,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为有趣。换句话说,是把那渐渐坏掉了的爱美胃口,替他复原,令他能常常吸受趣味的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健康2。
我们认为,审美当然同趣味有关。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理论,强调“诗味”
c“文趣”
,就是一个明证。但是,这种审美趣味的根源在何处,又是众说纷纭。梁启超的审美趣味的哲学基础不同于他的先辈,有他自己的特色。即从西方资产阶级的生命派的哲学观点引伸出来的。
1919年旅居法国3个月的梁启超为准备谈话资料,认真研读了柏格森著作,“既见为长时间之问难,乃大得柏氏之褒叹,谓吾侪研究彼之哲学极深邃云,可愧也。”
3他认为“生命即宇宙,宇宙即生活”的
1美术与生活,梁任公文存下卷,第22223页。
2美术与生活,梁任公文存下卷,第225页。
3民国八年六月十六日在剑桥大学与娴儿书。
23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12
说法是正确的,并感到它是人生兴味的根源1。比如,亲手种花,“有说不出的无上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