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姚鼐的这些看法,曾国藩也大致继承了。他说:“柔和渊懿之中,必有坚劲之质,雄直之气运乎其中,乃有以自立。”
4就是说,他也和姚鼐一样,认为文之阳刚阴柔二者不是截然分开,即“偏胜之极”
,并认为,阳刚阴柔二者不能等量齐观,阴柔必赖阳刚运乎其中,才能自立。曾国藩深受韩愈文风的熏陶,
1姚鼐:复鲁絜非书,文集卷6。
2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第46页c第52页。
3姚鼐:海愚诗钞序,文集卷4。
4与张廉卿,书札卷8。
14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31
“慨然思蹑而从之”
1,称赞韩文“意义层出,笔仗雄拔”
2也许推崇c沿袭韩文,振奋桐城文气,实比阴柔之美受到更多的重视。他在书信中谈到:
予论古文,总须有倔强不驯之气,愈拗愈深之意。
故太史公外,独取昌黎c半山两家。论诗亦取傲兀不群者,论字亦然。每繁此意,而不轻谈。近得何子贞意见极相合,偶谈一二句,两人相视而笑3。
对此,吴汝沦深有所察,指出:“桐城诸老”大都“才气薄弱”
,独有曾国藩能以“雄奇瑰伟之境”广之,“以汉赋之气运之”
4,就是在他创作实践中的验证。桐城派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林纾的“译笔或哀感顽艳c沁人心脾,或质朴古健,逼似史汉,与原文略有出入,却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被视为“阴柔之美”
5,则是另一番情象了。
第二节 “文章与世变相因”
既然曾国藩标示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为古文之境,那么要达到这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古文之境,就须要在古文
1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道光十五年。
2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同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
3曾国藩全集。家书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4页。
4吴汝沦:与姚仲实,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07页。
5苏雪林:林琴南先生,人间世第14期,1934年11月。
148
23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的内容和古文的形式上,下一番功夫。否则,他的美学思想只能是一种历史遗产的归类,而不能在创作实践中发挥作用。
曾国藩所说的古文的观念沿袭了方苞c姚鼐的“桐城”
一路,桐城派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散文流派。从它一开始,就和宋代的理学结合在一起,由程c朱上溯孔c孟,宣扬儒家之道:它以归有光承接唐c宋八家,上溯先秦c两汉,探源六经c左c史之文,它对民间文艺以及新兴的小说c戏剧文学,顽固地采取排斥和鄙视的态度。就其总的倾向来说,它是保守落后的,是代表封建正统思想的文学派别。但是,由于这一文派不仅多少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古文作品传世,在创作实践上显示出一定的业绩,同时更由于这一文派中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家,不断吸取古代美学和文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散文的艺术经验,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创始于方苞,形成于姚鼐,而大盛于曾国藩。
曾国藩平生在治古文上是非常服譍姚鼐的。在圣哲画象记中,把姚鼐列为他对历史人物所最钦佩的32人之一;并在复吴南屏书中,对当时吴敏树诋訾姚鼐,把他比作宋代江西派的吕居仁的论述,深不以为然,以继承姚鼐之传而自命1。他在对古文写作方法,以及文章风格上,虽有所阐发,但基本上继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