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所谓气,常常是由作者的品格,气概,所给予作品中的力地c刚性的感觉,在当时除了有时称气力c气势以外,使常用骨字加以象征。”
3“所谓韻,则实指的是表现在作品中的阴柔之美。但特须注重的是,韵的阴柔之美,必以超俗的纯洁性为基柢,所以是以清远等观念为其内容。”
4曾国藩的“八字诀”中的“雄c直”和“远c洁”都可分别在“气”
“韵”对举中找到理论上的渊源。
第四,曾国藩的古文境之美是建立在“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5的基础上的,“八字诀”为“行气”的表现和结果;或者说“行气”是“八字诀”根柢所在。他认为:
1曾文正公书札卷10,第36页。
2曾文正公书札卷1,第9页。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64165页,180页。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64165页。
5同治元年八月家书:“喻纪泽”。
14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21
为文全在气盛。
古文之法,全在气字上用功夫。
杜诗韩文所以能百世不朽者,彼自有知言养气的工夫1。
曾国藩所论文气,涉及到“气势”
c“气味”和“气象”
,而以阳刚c阴柔论文气,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他在圣哲画象记中指出:
西汉文章如子云c相如之雄伟,此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东汉以还,淹雅无渐于古,而风骨少隤矣。韩c柳有作,尽取扬c马之雄奇万变,而内之于薄物小篇之中,岂不诡哉
欧阳氏c曾氏皆法韩公,而体质于匡c刘为近。文章之变,莫可穷诘,要之不出此二途,虽百世可知也2。
曾国藩论古文之境的阳刚阴柔之美,从我们今人的追根溯源应是谢赫的“气”
“韵”对举。但他直接师承的是姚鼐。庚申三月,也就是他第一次修改“八字诀”的同一年内,其日记记载:
吾尝取姚姬传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翰,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3。
1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第46页c第52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364页。
3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第46页。
146
03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我们知道,姚鼐把宋儒在哲学上所讲的阴阳二气的说法,运用到文章的风格上。他认为历代的文章都是自然界阴阳刚柔的体现,只有圣人之言,能够统二气而弗偏。至诸子以后的文章,不是偏于阳刚,就是偏于阴柔。他用极为形象的笔墨,来形容两种文章风格的巨大差别。由于作家的秉性不同,因而表现在文章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可是真正大作家的文章,让人们一接触,所谓“观其言,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状举以殊焉。”
1这一论点,就为曾国藩所称述,并且由两仪阴阳
,发展为四象太阳c少阳c太阴c少阴
,并且选出了一部古文四象,探讨古文境的阳刚和阴柔之美。
姚鼐还认为,阴阳刚柔“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2“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柔而徐婉。温柔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