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几时,依一妪抱一猫时,一切境未起时,一切享乐未中时,一切语言未造时,当彼之时,亦尝气沉沉而来袭心,如今闲居时2。

    这句话有八个“时”字,用彼时童时说明今之闲居时。前四个“时”是童时的情景;“一切境未起时,一切哀乐未中时,一切语言未造时”

    ,是在自我审视中,对美的享受状况和情景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我们如果撇开佛学烙印不谈3,就这一状况,用中西美学思想加以对照,不难发现它至少涉及了三个问题:其一,所谓“一切境未起时”

    ,是指童年的情思因年岁相隔,而显出一种朦胧和疏离;它比起今之闲居时的境界,有未起之状。这是涉及到诗的隐与显。

    其二,所谓“一切哀乐未中时”

    4,是指童年的情思是复

    1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新版,第123页。

    2同上,第89页90页。

    3宥情文中提到了龚自珍初从学佛的江源先生,相互回答,又引用西方[天竺]之志。均为佛学明显烙印。

    4中庸:“喜c怒c哀c乐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2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

    杂的,有因逃塾的惧怕,有母爱的依恋,也有一灯几砚妪猫的趣味,这怎么能用哀或乐来简单概括说明呢哀c乐是美的情感相对立的两级。儒家强调“哀乐的中和”。孔丘说过:“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而龚自珍认为美的情感远比哀c乐还要丰富,也不一定要达到儒家所说的“哀乐中和”。这在情感论上,直接继承了司马迁c李贽的非“中和之为美”的思想。不过,龚自珍尚未展开,又说得比较含蓄罢了。

    其三,所谓“一切语言未造时”

    ,相当于西方美学中“形象大于思想”的说法。童年情思所构成的形象,用语言逻辑思维很难完全表达出来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经指出过:“我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力里的那一表象,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结合,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2。

    “一切语言未造”

    ,是不想造之语言,又无法造之语言,也就是龚自珍写神思铭中所说的“离故实,绝言语”

    ,驰骋想象,抒发理想,将会收到只能意会c不能言传的艺术效果。

    形象思维的奥妙就在这里。

    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龚自珍宥情不仅是个审美态度,不涉及到欲念,把美同善划清了界限,而且把审美对象同审美情感特征c审美观念语言的关系都点到了。我们如果谈到龚自珍的美学和文学批评的思想,怎么能

    1论语。八佾。

    2康德:判断力批判卷上,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60页。

    26

    0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忽视他的“宥情”

    ,而只标举他的“尊情”呢

    诚然,龚自珍的“宥情”

    ,是有限度的,只是对“情”的一种宽容1,还不能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抒发出来,因此,在“宥情”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提出“尊情”的问题。他说:

    情孰为尊

    无住为尊,无寄为尊,无境而有境为尊,无指而有指为尊,无哀乐而有哀乐为尊2。

    以上说过,“一切境未起时,一切哀乐未中时,一切语言未造时”

    ,是“宥情”的一种状态;如今写成诗词作品,是要以语言为媒介,要变“无境而有境”

    c“无指而有指”

    c“无哀乐而有哀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