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与此同时,教材的编写,还与教育目的观的变革深有瓜葛。倘使以培养国家人才为目标,教材编写及内容更换,就要迅速地反映当今社会的最新科技成果,否则自己培养的人才无法与他国人才竞争;设若以社会之需求,为培养人才鹄的,那么也要适应当下社会诸多发展变化的现实,而不是用“假大空”的教材内容愚弄学生,使其视学习为畏途;如果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那就是要注意培养个体思考c自由发挥c健康成长的特性。总之,教材的编写和内容变化,与教育目标及培养观念,是紧密相关的,反过来说,编写什么样的教材来教学生,是与教育目的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也就是说,教材编写不可能孤悬于教育系统内部的其它改革之外。
我们在对中小学生的培养方面,绝不能再走“精英教育”和少数教育的老路,也就是不能交培养目标过于定死,而是要使其多样化。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建立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观念的基础上。同时,也就是要丰富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能只走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高级专门人才这样单一的人才培养之路。“建国以来,我国人才标准的变化,事实上可以概括为:政治第一,唯成份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经济中心,学历主义,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p163,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的确如此,我们的人才观念都没有呈现出应有的多元化格局。但当今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已经使旧有的单线条的人才培养和确认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初c高后实行的对专门技术人才加以培养的职业教育,既可以缓解学生进军高考独木桥的压力,进行有效的分流,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的多种需要培养中等的专门劳动技术人才,满足日趋发展的新行业出现的需求。因为以我们现有的有限的大学规模,不可能满足所有初c高中毕业生的上大学的愿望,而且有的行业的专门工作,还只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中等专门人才,不论是从资方对工资成本的付给,还是从劳方的教育投入,都是两得其便的合算的行为。否则读了大学又只能做中等专门人才所做的工作,不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个浪费,而且大学里的教育还未必有专门的职业教育那样非常强烈的对专门工种的适应性。固然改培养多类型的人才,可以通过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但至少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为不只是我们的市场的发育尚不完善,对各类人才的分析c预测c前瞻,以及他们需求的多寡的一整套的机制,从而导致培养上的误区,出现了学非所用,毕业即失业的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以前陈旧的人才观,对人们选择学习路径比如更愿普高,由此上大学则成才,否则上了职高便是不成才的束缚,从而不利于教育制度的革新。
转变旧有的人才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才观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教育观。事实很明显,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而现在最为棘手的是,解决对人才的认定问题,即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正是这种对人才的难以确认的现实,于是学历便成了一种便于认可的“偷懒”的标准,加之商业和工业社会急需要才的推波助澜,因而“学历社会”便很快形成,造成对文凭及学历的完全依懒,所以竞争日趋激烈。但自从1979年我国有人才学研究以来,对人才的定义和本质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其一是强调创造性和进步性,其二是强调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包括有一技之长的人,其三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强调比较杰出的内在素质。在这三种通常的观点基础上,有一种更具广泛影响力的,对人才定义和本质特征的概括:人才是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其中创造性反映了人才劳动的特点,进步性反映了人才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