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语文考试中那种断章取义的填空,你可以用考试命题的客观性要求来搪塞,只有命题的客观性才易于取得统一的判别标准和取舍尺度,但我们不能否认考试命题在其客观性和主观性上结合得不好,最容易导致的便是由于题目的僵死性,造成的对人的奴役,甚至可称得上是人这种万物的灵长的嘲弄。其实命题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应取得一种相对平衡的制约,并且在出题的数量取得相对的平均,但其评价办法,却要有所区别,二者综合起来,才能达到效果。其实主观性命题如八股文,从形式上讲,它要求“八股”,似乎有其客观标准,但其内容及文章质量的评判却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考生自然不敢发挥自己的思想,因此才有八股文和试帖诗中末尾,总是要赞誉皇恩浩荡,拍马附人,谀词竞作,布于试卷,扑人眉宇。也就无论是主观性命题或客观性命题,只要不以限制人的创造与发挥,都是可取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卷面考试都还是采取这两种命题方式,而取得与我们不同的成就。这说明这两种命题方式并不存在谁优谁劣,教育中出现奴役人的现象,只能从教育目的观和整个大的制度上来找,才算摸到了八股文及今日之恶劣考试的门路。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八股文阴影之不死,制度缺陷和统治者要负极大的责任,接下来便是教育目的观应难辞其咎。

    东西方教育的文化哲学背景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是综合的,整体的,全面的,实质的,同时也具体表现在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因而教育方面的差异也是不言自明的。我们适当地探讨东西方教育的文化哲学背景的目的,是藉此明了东西方教育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别,其为何是此而非彼,今日东

    西方教育之形成,与东西方深层的文化哲学背景到底关系何在。而这种背景式的挖掘和探讨,在何种意义上有利于思考当今中国教育的改革,并能适时而有效地对现有的各项教育政策进行修改,从而更加有效地克服目前使我们深受其害的各种教育弊端,以使吾国教育在他国

    先进教育理念的参照对比下,获得一个可以预卜的良好未来。中国与希腊同为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但它们表现在教育上,却有着相当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而教育目的观决非能悬诸社会制度c文化哲学c经济型态,乃至地理环境之外,因此探讨东西方教育的根源性差别,这

    些都是不能忽略的。但作为社会制度和经济型态都可以部分纳入文化哲学的大范畴之内,因为即便是曾经物化的东西,一经文字的表述,便具有一种泛文化哲学的意味。因此在有限的篇幅内探讨东西方教育的差别,从其泛文化哲学背景的角度来探讨,不失了为一条观察问题

    的捷径。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像他们教育的培养目的那么悬隔,差不多都较重视历史c文学c艺术c音乐c数学c医学c天文学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学艺教育。但中国古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所谓“修身c齐家c治国c平天下”。分开

    来说,主要包括两点:一为塑造完美的人格,所谓“化民成俗”,“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二是为国家培养统治人才,即“治国c平天下”。比如商周两代就“有典有册”,彼时的文化为官所有,统治者有书有器,教育自然是非官莫属,“古代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而者为官为学都是世袭的,“古者世禄,子就父学,为畴官”。直到战国以来,文化下移,即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才以培养“士”为目标。但是有“学而优仕”的教育目的,“士”这一阶层也注定了是文化和官员的混合物,也是后世科举取士的文化因由。这样既可使官员有知识而有管理好国家的可能,同时又可吸纳有文化的士人不致于因为没有做官的渠道,而对现存政权产生威胁,因为当官的门一直是开着的,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