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变得分外重要。“训练和教育新一代谋生,是人类最关心而最古老的一项事务。回溯遥远的史

    前期,当人们借助于薄弱但在发展着的社会传统,缓慢地从野蛮时代解脱出来的时候,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是靠经验和摹仿来进行的。”西方教育史p1,威廉博伊德c埃德蒙金合著,任宝祥c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而这些经验的获得者,必然是饱经风霜的老者,而这些艰难的生存经验,要得以传递下去,必须依靠老人的口授,以及发展到有文字和书写工具后的笔谈,因此老人在某种意义上讲,先天地获得了一种教师的身分。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生活经验越丰富,也就意味着威信越高。这些年事很高的先民,既是部落组织的负责人,也是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胡须越长,越就具备从事教育管理和担任教师的资格。”熊贤君著中国教育管理史p6,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只要社会分工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在一个以无数家族为基底组成的宗法社会,人们在教育上,对经验的传递和文化的赓续,必然还停留在对过往经验的无限依存上,而不是以创新为要务。

    况且,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极其缓慢,数百年之间如若无动,也就不存在像现今社会这样发展迅速,相隔三c五年即可出现价值观c生活方式诸方面急剧变动,从而引发新旧人物c上下两代或数代之间的代沟,教学方式c教育行政管理c教材编写c课程设置c师资要求

    c教育目的观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新人耳目的变迁。固然,社会的发展相对停滞,使得教育无法因新的需求关系而变更,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的大一统及其超稳定结构,对有利于统治者的文化思想则不懈灌输,而对所谓的异端邪说则尽情宰杀。教育在其中充当了主义的维护者,这样的教育之下,大多数士人因为中国的“士”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故一律以士人称呼古代中国的读书人,以及由此而组成的官僚阶层。可参看余英时先生著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面对皇帝奴役民众的事实,大多数时候,只不过是帮凶和冷漠的看客,固然,士人也只不过是皇帝无足轻重的装饰品而已。

    与制度打成一片

    先人们是很聪明的,他们会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学校。”以“祖宗之法不足畏”而著称的改革家王安石更是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慈溪县学记,见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三,p870,中华书局1959年版。强调学校教育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固然是看到了人类前进c社会得以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极有眼光的举措。从以上随引的两条关于教育的意见,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古代教育中对“教化”的格外强调,而教化便是规定一系列让人不堪的c不可逾越的c限制人的创造力发展的秩序,逼使受教育者就范,你就会明了这其间蕴含的教育目的观和教育思想的落后与陈腐,真正限制着教育向光明的未来并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简而言之,制度下的教育目的,其实就是培养百依百顺的奴才,听话效忠的顺民,并不允许你对制度有丝毫的怀疑,更不用说用自由c平等c理性的思想,以及人人皆应有受教育之机会的理念,来痛创制度的纲绳。

    对教育有深入了解的人都知道,“教育目的是决定教育发展方向的深层因素它具有稳定和持久的特性,是人们把握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空间的教育特征的重要标识。有影响的教育目的往往包含着人类世世代代对教育的思考,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和精神,表达着人们的理想

    和愿望。”李玢著世界教育改革走向p25,中国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