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这里,不禁叫人猝然醒悟,捧腹喷饭。这么一段俗不可耐的“夺妻”闹剧有啥出奇之处?何足堂而皇之地列为开篇之首?看来,你这厮也不过是个山野俗人,专门走村串屯收集些鸟人秽事,胡乱编造些文字拿去换酒吃的。估摸再读下去绝无玩味之兴,该释手掩卷,嗤之以鼻喽。
诸君若这般说可冤枉死俺了,俺原本是屯子生,屯子长,说屯子话,写屯子文章的,即或后期在县文化馆做过几天事,也一直蹲在屯子里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文革”又插过队,与屯子人没啥两样,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带掺杂使假的。只是在写书,搁谁也挡不了要虚构虚构的,何必当真!
岂不知,人家明眼人早已看出来了,在“夺妻”的背后暗伏着一条“抢荒”的故事线索,只要诸君耐住性子读下去,便可知晓其中精彩之所在了。正是:一代风流叱咤举业,几多佳丽爱恨未销;百余号芸芸众生披挂登场,数十载悠悠往事摇滚展现;尽收陈风古俗,广记人情世故好着哩。
再说吴专员之所以叫小分队开进卧牛山,就想在自个儿有生之年,借助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实现他“开发千里平原,造福百万百姓”的夙愿。可白大褂子为啥这般设障阻挠,甘当铁杆儿顶门杠?若知个中端的,且允俺从一段古话说起
原来,穷窝棚这一带正处松花江支流之支流,完达山余脉之余脉,松河平原从这里铺展开来,一望无垠,直抵天际每逢盛夏待几场伏雨一过,芦苇荡c樟草塘便一片连着一片,茂密葱茏,竞相生发,无需几日准能蹿起齐肩没顶深浅那卧牛山于草海之中愈发灵气十足了。
这山虽然不高却生得极特,它踞于穷窝棚以西,一大一小两个山头,于大荒甸子间陡然崛起相偎而坐。大者鼓溜溜儿的犹如牛肚子一般,小者三角四楞的恰似牛头,且唇齿c耳目和犄角依稀可见,活脱脱一条劳作一日,疲惫地卧在野外的耕牛,故得此名。更为神奇的是南边山脚有一片鱼鳞松,簇拥一个方圆数丈的石坪,上面卧一巨石,其形如同卧牛山之缩影,瞅着有鼻子有眼的,人称卧牛石。
清末,朝廷命官白大人替母还愿到大青山修清翠庵,见其形栩栩如生,观其神跃跃欲腾遂叹道:此乃日月星辰造化而生矣,其稳踞而不浮躁当是风调雨顺c国泰民安之兆。
于是,他便袭古人苏轼之词韵作《临江仙&8226;;;;问荒》一首,镌于卧牛石之背。只可惜因年代久远,字迹已面目皆非,俺只得跑遍沿河县城,从一位藏书爱好者的案头上找到一本《大清崇文典章》,翻出这首词来,特抄录于此:
巍巍卧牛阅千古,数尽炎凉世情。可笑人间执迷
客,适才酒热面,怎的又狰狞?
算来皆在名利中,孰能奈何枯荣。白首莫论当年
功,云上几度日,西沉血染红。
谁知,当时正值慈禧太后操执之政,况且乾隆文字狱遗风尚存,白大人的敌党以这词暗喻大清末日将至c有犯上作乱之意为口实,当朝奏本,将他推出菜市口问斩。
这本是朝廷乱纲权臣纷争所致,可人们却把葫芦茄子搅和一块堆儿加以评点,说卧牛山八成是有神灵的,那石头也着着实实是动不得的,哪个若惹怒了它,非掉脑袋瓜子不可,白大人不就是个例证吗?那么,白大人缘何惹怒它的?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了。后来天下浩劫连连,造出许多奇词怪话来,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大人镌词于卧牛石之背,弄得人家“体无完肤”,人家焉能不叫他“人头落地”?
这家伙可大扯了,打那以后卧牛山就不是一般的山了,而是一座神山。不,压根儿就不是山而是一头牛,是一头天施地布阳润阴滋而造化的神牛!
因此,那些爱编瞎话儿的就一个劲儿地顺嘴胡诌,编出一套一套不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