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一载五月末的洛阳,忽然间被一个“太白烧酒”的名字搅动的狂热起来,人们不断的在茶余饭后的谈论中提到这个名字,然后有更多的人听后参与进来。
洛阳每一家酒坊c酒楼c茶肆,甚至之所,都在最醒目的位置摆了最醒目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名字传的比这夏天的酷热来得还要快的多的“太白烧酒”。
透着青绿之色,古朴而又不失精美的酒坛,大红绸子缠绕成一朵红艳艳的大花,缀在酒坛正中,绸带在坛子左右又垂下来,就连酒坛颈口的黄色泥封,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金黄灿烂,这几种颜色聚集在一起,汇成一种奇特的夺目效果。
不管是谁,只要是眼睛没有问题的人,只要从这里经过,都会一眼看到这辉煌的一幕。那酒坛静静的坐在那里,仿佛一个头上要蒙了红绸巾,欲嫁的一位娇羞女子,在等待着她的爱郎来揭开头布。每一个看到她的人都会怦然心动,每一个看到她的男人都会有一种去揭开绸巾,一品风情的冲动。
更让人叫绝的,是这种冲动起来的时候,她会让你满足。
因为每一处摆放了“太白烧酒”的地方,都备了不少让人免费品尝的酒水,但有一条规矩,就是每人只能尝上一小杯。
这引得不少人蜂拥而至,在一个地方尝了再跑到另一个地方,就为了能够多喝上一口。在众人品尝之时,酒的逼人醇香和浓烈气息,吸引来了更多的人,甚至那些为了多喝一点来回奔跑的人,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每一个得以品尝的人,都为“太白烧酒”的淳厚与浓香c强烈的酒劲所征服,那种火辣辣的感觉,那种浑身暖洋洋的感觉,那种每一个毛孔都伸展舒泰的感觉,让每一个人都念念不忘,为之疯狂。
虽然李复定的是免费三天的品尝时间,但三天时间还没有结束,几乎所有品尝之处准备的大量酒水都被抢饮一空。新开张的“太白酒坊”已是客来如潮,挤拥不堪,以至于酒坊内新做的桌子都挤坏了数张,柜台边上的小护栏竟被全部挤断,管家李昭明不得不火速调来不少家仆,来这里帮助维护秩序。
酒价定的不低,这是李复的主意,他认为美酒再好,人人沉浸其中也不是好事,所以坚持把“太白烧酒”当作奢侈品来定位。只是他没有想到,越是如此,“太白烧酒”给人们的印象就越好,都认为如此昂贵的东西自然是好东西,而好东西自然值这个价钱,反而使更多的人趋之若鹜,这给“太白酒坊”带来了更为丰厚的利润。
虽然目前酒坊全力在生产,但制成的酒终究有限,每日都有许多乘兴而来,却空手而返的人。但人们都有一个心理,越是难以得到,越是想要得到,所以很多人天天来此,就为了买到一坛“太白烧酒”。酒坊不得不开始发号,按号排列,排到的人才可能买到,这又造成“一号难求”的状况,甚至有人愿意掏钱从别人手里买号。得知此事的李复不由得摇头苦笑,也不知后世排号办事的起源是不是来自于此。
待“太白烧酒”全面上市之后,洛阳处处随之掀起一种新的风潮。只要是有人饮酒作乐,必以来一坛“太白烧酒”才算尽兴,到处都充满着“好酒好酒”c“不醉不休”的赞誉之声。就连官宦文士之家请宴,也必然要备有此酒才肯设席,席间之人一边醉心酌饮,一边吟着“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沉沉醉去,倒是平添了许多故事和笑话。
元结与李彭对李复如此安排“太白烧酒”的上市,钦佩无比,一再赞叹李复有天生的商业头脑,是一位空前的商业天才,李复都是笑而不语,因为这些手段与现代酒类打品牌的手段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了。
李复记得李憕的吩咐,找了一个空闲,带了元结去拜见李憕。
李憕在见到这位才子之后,很是高兴。几人在席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