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6/8)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我国,口供仍是证据之王。羁押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防止逃跑,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与外界隔离,便于审讯。到我国实行零口供时,情况才会发生变化。

    南方周末:“躲猫猫”和最近的牢头狱霸打死人事件,有哪些需反省的?

    前所长:“躲猫猫”给公安的教训是,为什么不为看守所改善硬件设施?为什么不将高素质的民警派到看守所工作?为什么不给看守所增加警力?

    南方周末:您在看守所做过5年的所长,怎么治理牢头狱霸?

    前所长:总的一句话,牢头狱霸难治,但完全可以治。有3个条件,一是民警的工作责任心,二是民警的工作方法,三是硬件设施要配套。我新到看守所时,牢头狱霸很厉害,也有人被打成重伤,但后来没有了。

    看守所改革,年后可再重启

    专访中国犯罪学会副秘书长c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顺安

    “躲猫猫”事件发生后,陆续又有广西c陕西c河北等地看守所恶性死人的事件被揭发出来。正好借此反思一下看守所的体制与管理弊端,调整一下监所管理的政策,应该将看守所从公安机关剥离出来,而且尽快剥离。

    预审和看守都归公安管,侦查人员容易为了口供采取极端的方法。按照权力制约的原理,逮捕c刑拘和预审要严格受到审前司法程序的监管,即法院进行审前控制,这样才能防止滥用侦查权等问题。

    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监管已决犯和未决犯(包括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是避免口供至上c刑讯逼供的机构性制约。

    南方周末记者黄秀丽发自北京

    在看守所被狱霸打死的广西法官黎朝阳,就是裹在这床被子里被送到医院的。

    只要存在“犯人管犯人”,牢头狱霸就会存在

    南方周末:近期发生“躲猫猫”等多起嫌疑人被打死事件,您认为牢头狱霸滋生的土壤是什么?

    王顺安:我很赞成司法部前副部长段正坤在“两会”期间就“躲猫猫”事件的发言:牢头狱霸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殴打致死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

    看守所条例均明确要求对各类人员分别关押,但很多看守所不具备这个条件,只能粗放地分管分押,有些看守所存在着混押的情况,很混乱。刑期较长的罪犯,以及部分主观恶性强c公安机关不敢放的超期羁押人员,混在同一个监舍里,他们往往会欺负新来的,成为牢头狱霸。这是看守所的“亚文化”,从古至今都客观存在着。“严打”以来,看守所收押人数始终处于超饱和状态,尽管看守所条例要求必须坚持严密警戒看管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严禁打骂c体罚和虐待人犯,但一些看守所的管理理念仍很原始,始终停留在“关得住,逃不了,不死人”状态。公安局的警力有限,警察直接管理人犯或犯人做不到。只要是存在人犯管人犯c犯人管犯人,牢头狱霸就会存在。另外,看守所也会利用在押犯打击刚入看守所的人犯和犯罪嫌疑人,令其老实服管c坦白交代。在监舍里安排“耳目”,以获取破案线索和维护看守所秩序,这些“拐棍”和“耳目”均容易造成牢头狱霸。由于公安机关强调高效率的侦审合一,往往会滥用“耳目”,这也是产生牢头狱霸的一个原因。

    实行看守所改革,有利于减少牢头狱霸

    南方周末:牢头狱霸能不能根治?

    王顺安:1988年,公安部c最高法c最高检就发出了《关于坚决取缔“牢头狱霸”维护看守所秩序的通知》,要求“严禁使用人犯管理人犯,坚决取消在人犯中设‘组长’,‘召集人’等变相使用人犯管理人犯的做法”。功效很大,不过牢头狱霸要完全根治是做不到的,它的产生有管理者个人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原因。如果实行人道c文明和科学的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