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顾铭之,在忘忧亭喝酒的时候,被人刺杀。
刺客是个商户女,刻意伪装成乐伎模样,骗过了侍卫,用刀挟持顾铭之,要求他以死赎罪。
赎什么罪?
原来,顾铭之正是明通商行幕后的大东家。多年来,他借着明通商行敛不义之财,以薄利和高额的借款,诱骗买家借贷。百姓高高兴兴签了借契,还感激商行愿意放这么多钱帛,怎知借契上的数字与实际拿到的钱财根本不一致,尽是些分量不足的恶钱和沤烂破旧的绢帛。
受骗之人短短几日损失大量家财,又无法拿着借契去告官。毕竟白纸黑字,钱数都对,你如何辩白?
把一袋又一袋的恶钱、没法使用的绢帛搬到公堂上?
明通商行的人根本不认,而且会怪罪你没看懂借契。
因此,许多百姓就此背债,手头窘迫难以维持生计,只能终日劳碌卖命偿还本利。有那抵押了房子和地契的人,彻底还不上钱,最终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更有甚者,大恸之下发疯哭嚎,带着一家老小服毒上吊。
孟梁的死并非个例,以往也闹出过许多人命,只是没掀起什么风浪罢了。
“那孟梁为什么能惊动尚书台,让北钧司严查明通商行呢?”
坐满了人的酒楼里,有宾客向口若悬河的说书先生提问。
今晨,北钧司开堂审案,苦主齐聚一堂,谢予臻亲至督察,顾铭之也被请进了衙署。只过了两个时辰,明通商行就被查抄,顾铭之再也没露面。
满城闹得沸沸扬扬,无论是青雀街的梦觉茶肆,还是市井百姓常去的街边小店,都在议论这桩案子。
说书先生灌了一口茶,脚踩在桌上激情昂扬:“害,当然是因为谢氏轻舟曾在国子学念书,和这孟梁关系好,孟梁一死,痛失挚友的谢轻舟直接告到了谢大人那里……”
谢予臻爱重这房堂弟,于是亲自过问此案,待知晓受害苦主众多,当即大怒,责令北钧司严查案件。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明通商行的大东家竟然是顾铭之!
按成晋律令,朝廷命官不得从商,违者当降三级。当然,朝政被士族把持,有时候律法做不得数,顾氏如此强横,顾铭之沾了生意顶多也就落个闭门思过。
所以,才有了商户女趁夜刺杀顾铭之的奇闻。
“这商户女,想必也是受了明通商行的坑害?”听众问,“可她如何提前得知顾……那位大人是大东家呢?案子今早才公开审理。”
“问得好!”说书人一拍大腿,“这又是件可悲可叹的奇事了。你们猜怎的?这商户女竟然容貌与谢轻舟肖似,是谢轻舟父亲很久以前在外面留的种……”
官员在声色场合厮混,和个妓子有了一夜。哪知这妓子没有按时服用汤药,硬是怀了他的孩子,后来妓子被商人赎走,结为夫妻。
人间难得有情爱,商贾没有嫌弃妓子的出身,甚至接纳了她腹中的孩儿。这孩儿生下来便随了商贾的姓氏,唤作许阿珠。一家人过得也算和和美美,直到前几年,商贾被明通商行害得绝望自尽,妻子也跟着去了。独留一个许阿珠,窘困潦倒,走投无路时与谢轻舟相认。
谢轻舟出于怜惜,时常照拂她。孟梁死后,北钧司查明通商行,谢予臻与官员商议案情时,不意被房外的许阿珠听到。
于是她单刀奔赴忘忧亭,意图杀死顾铭之为家人复仇。
事败,逃命途中偶遇闻溪。这闻溪与谢轻舟关系破裂,乍一见肖似谢轻舟之人,心神震荡,便把人带走治伤。
可惜顾氏紧紧相逼,要闻溪交出刺客。许阿珠不愿连累闻溪,直接去了北钧司,当众痛斥顾铭之种种罪行,只恨人命有贵贱,律法杀不得顾铭之。
骂完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