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此役宋军伤亡近两万余人。宋军野战失利,太原援兵断绝。宗翰率军围城,知府张孝纯与大将王禀带领军民连日激战,死守太原。
正当宗翰的西路军受阻太原之际,在燕京的东路军已经准备实施第二阶段作战了。
东路军之所以十天之内平定燕山,皆郭药师出卖燕京有功,金主待药师甚厚,给与极大的恩宠,赐其国姓完颜氏,并赐以金牌。降将郭药师“功德圆满”算是成了名符其实的“三姓家奴”了。药师向宗望献计,将宋朝各地虚实全盘托出。他认为宋朝北方精兵均由童贯统领驻于河东,如今被宗翰的西路军所牵制,无暇他顾,若此时南下,河朔空虚,汴京指日可下。
金东路军遂以郭药师为向导,准备打过黄河去,将侵略进行到底。目标开封府,活擒宋徽宗。
对北宋的第一次“斩首”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十二月十四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金东路军自涿州倾巢南下,开始了对北宋首都开封的闪击作战。在华北大平原上,由六万余骑组成的金军重甲骑兵集群就像是一片片乌云,夹着风雨,裹着闪电,带着雷鸣,犹如狂风暴雪一般袭向南方。
而首先遭到打击的便是河北三镇了。中山、真定、河间这三座军事重镇,位于河北中部,其分布态势犹如一个正三角形(品字形),其顶端是中山,两个底端便是东面的河间与西面的真定了。在北宋建国相当长的时间里,三镇都属于宋辽边境城市,宋人认为河北三镇乃国之藩篱,无三镇则无法立国。
自宋初以来,历尽一个多世纪的经营,这三座互为犄角的军事堡垒城市,依托边境外围的三关,(瓦桥关、益津关、淤关)被构筑为一个统一的要塞区,它就像是一根楔子牢牢的楔在河北中部。一百七十年来,它承受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军事压力,三镇防线实际上是赵宋王朝在华北平原上的一道国防生命线。
不过,进入十二世纪以来,这道生命线越发显得脆弱了。说到三镇就不能不提到三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和淤关(今河北霸县境内),这三个宋朝边关,从名字上看去,都离不开一个“水”字。由于古代黄河在中下游地区,数次泛滥改道,从而在华北中北部低洼地区形成了一大片由河泊塘泺组成的水地区。中原王朝在这片水地带,构筑城关,设兵守御,控制水陆交通,号为“平曲水塞”,从而形成了一道阻止游牧民族寇马南下的自然地障,所谓三关由此而来。对于丧失燕云险要的中原王朝来说,这当然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这道水防线也并非牢不可破,其坚固与否与季节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利在于春夏涨水泛滥,而弊在于秋冬枯水冰封。关于这道水防线,北宋大臣李纲曾经形象的论述道:“河北塘泺东据海,西抵广信(河北徐水以西)、安肃(河北徐水),深不可以涉,浅不可以行舟,所以限隔胡骑,为险固之地。而比年以来,淤泥干涸,不复开浚,官司利于稻田,往往泄去积水,堤防弛坏。”可见北宋末年,由于水源枯竭,连这一道水防线都已经是形同虚设了。
如果把北宋末年的三关与三镇防线,做一个形象地比喻的话,那么它就像是大户人家的一道大门,这道大门当年便不是用铁铸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连那根顶门杠也慢慢的腐朽了。它还可能抵挡些什麽呢?
此时,金东路军一路向南,取直径奔袭开封。十六日通过了四年前的宋辽边界白沟,十八日开始攻打保州与安肃军,遭到军民的顽强抵抗。宗望留下部分兵力围城,金军主力绕保州南下,击溃宋朝援军与隘口;二十一日进围中山,城坚不下。金军折向西南于二十二日攻陷真定;二十四日攻陷庆源(河北赵州);二十六日攻克信德(河北邢台)两天以后,金军进入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