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7/10)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自十四日从涿州出发以来,金军骑兵集团在广阔的华北大平原上快速向南推进。金军绕过坚城,机动突击,寻隙穿插,边走边打。他们连续作战,用十四天的时间连克四府,向北宋纵深地带推进了近七百里,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插入宋朝空虚的腹地。当金军前锋占领邯郸以后,未被攻占的保州、安肃、中山就像苏德战争初期的布列斯特要塞一样,已经被远远的甩到敌后了。英勇不屈的的中山军民,此时仍在坚持战斗,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三年漫长坚守的开始。中山这座英雄的堡垒城市一直坚守到北宋灭亡以后,不过对此时准备渡过黄河的金军而言,它已经失去了任何拦阻的作用了。金东路军主力攻占邯郸以后,宗望命郭药师率两千精骑组成先遣队南下,郭药师兵团用二天的时间疾驰三百里,经汤阴向黎阳(浚州)方向高速穿插。至十二月三十日,骁勇的女真骑士们,已经能够清楚的看到那条黄河了。

    宋徽宗这个人,昏而不庸,很有几分“聪明”。他很清楚二十年来作了多少不得人心的事,以前他统治稳固,春风得意,他不想承认,如今国事糜烂,外敌入侵,为了收拾人心,他不得不承认。统治者的罪己诏,多为权宜之计。他们知道不知道错了?他们早就知道错了!他们能不能改?他们往往改不了!一旦他们度过危机,就把那份声泪俱下的检讨书,抛到爪哇国去了。

    不过教主道君能下诏罪己,也就算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总比那些“铁锅煮鸭子,肉烂嘴不烂。”死到临头,绝不认错的统治者要强多了!

    宋徽宗在痛心疾首一番之后,向人民承诺废弃所有的苛政,裁撤大晟府、行幸局、采石所、都茶场;罢花石纲;遣散朝庭闲散人员,削减宫廷用度以及侍从官;停止都城内外包括道观、宫观在内的大型土木工程。

    道君号召全国军民努力报国,天下方镇率兵勤王,捍御边陲。草泽百姓,怀抱异才,可破格使用,才能卓越者,以将相待之。官吏士庶不分出身,可直抒胸臆,各陈直言。当者采用,不当者不加罪。

    道君这道姗姗来迟的罪己诏,既是一封检讨书,同时也是一部动员令。其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整合民力,但是它又能收到什麽效果呢?临抱佛脚,临阵磨枪。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亡羊补牢,又有何用?人民是最务实的,绝非几句甜言蜜语所能收买,当时的老百姓编了一条俏皮话挖苦道“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看来,群众眼睛雪亮,早把这点伎俩看透了!

    发布了罪己诏之后,宋徽宗也开始着手军事防御了。由于金军推进迅猛,已经突破了三镇一线,北宋所能凭借的天堑只有那道黄河了。北宋时期的黄河,同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条黄河有很大的不同。一千年前的黄河,在开封以北的滑州,成v字形,经过大名(宋北京)折向东北,在保州东北(今天津境内)注入渤海湾(沧海)。

    而今天的黄河却是在沧州以南,经山东境内注入莱州湾。这一南一北两个出海口,相差数百里。黄河水文条件不佳,在冬季枯水期,中下游宽阔而水浅,泥沙沉积,且加上游有凌汛,航道屡有冰封,不利于巨舟大舰通行。因此,赵宋在黄河沿岸不治水军。自宋真宗澶渊以来,百二十年,没有哪支敌军能够深入到黄河一线。千里黄河除北都大名府外,几乎不设重兵驻防。黄河这道隔绝华北与中原的天堑,如今却成了宋王朝的一道软肋。

    在北宋时期,黄河之上有两座著名的黄河大桥,一座蒲津桥,始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此桥连接山西济州与陕西蒲州,铁人、铁牛、铁索、桥身状若长虹,学语文课本中,宋人驾船捞铁牛的故事,就是说的这座大桥。另一座便是浚州黄河大桥,该桥在政和四年十一月,由工部侍郎孟昌龄提议修建,在政和五年(1115年)完工,此桥分为两段,分别连接河北浚州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