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诗的国度。
如果说诗歌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不可以缺的瑰宝,那么唐诗就是诗歌这顶华丽王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诗歌自先秦起就已经流传开来,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一段时间的落寞,终于到了唐朝时迎来了自己的最顶峰。
入唐初三c四十年间,诗坛上依然弥漫着“以绮错婉媚为本”的梁陈宫掖之风,即使雄才大略的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尽免。只有极少数诗人,如追慕晋宋间质朴率真余韵的王绩,他摆脱羁绊,自拔流俗。
当今大唐有“王杨卢骆”: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c杨以五律见长,卢c骆擅长七古。承前启后c继往开来。
王子安,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其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c《出塞》c《战城南》c《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c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
骆观光,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此四杰也,瑜亮芬芳。
当今之因为注重诗律,与时下的科举选仕制密切相关。
常科一年一次,除了已废除的秀才科,有明经c进士c俊士c明法c明字c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以进士科为重。而进士科所考内容中,诗赋所占比重最大。
科举考前实行行卷制度,即考生在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编辑成册,送给有名望的人,以此来宣传自己,提高自己中举的几率。行卷制度说明,科举考试不是一锤定音,需要有名声来支撑,而名声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如果想中举,在考试之前,就要打出自己的招牌,让别人熟知。
博陵崔氏自也不甘落后,此次考校大会最后一项便是诗作之比。
先前,明经c明法c明书c明算诸科都已考校过。原本,在明经c明书两科,崔昇c崔汲崔潜二兄弟及崔如玉数人表现优异,来年常科,若是试举明经c明书二科,必是可以通过的。不曾想,临了临了却有崔如英异军突起,风头直压先前答问之人,给人的感觉便是,这才是真正的博学强记c通晓经文,与之相比,崔昇等人也未见得如何突出了。
场中自有不服者,尤其是一些个自认精于诗文的人便起了好胜之心,暗想着要在最后的论诗环节挫一挫崔如英的威风。
嗯,这其中不包括崔如玉。有关于这些日子,他这个感觉“陌生”的弟弟的所作所为,言之凿凿,不由得他不信。若论诗文,这满屋子的人谁写得出《咏柳》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真真是精妙好句,令人心生高山仰止之感,咏柳诗写到这,怕是别人是不好写了,珠玉在前啊。哦,对了,三郎作的那几首诗还未宣传开来,怕是没几个人知晓他是精善诗文的。这最后的比诗,定是有想着要压他一头的吧。三郎只要拿出写《咏柳》一半的水准来,这屋子里也定是无人能及的。想想真是有些期待呢。
而如崔昇,倒是谈不上不服,只是心有不甘。他有大志向,期待着从是日起能一飞冲天,却不想让崔如英压了风头,心中并无沮丧,倒似熊熊大火心头燃起,斗志昂扬。崔氏大房,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