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乐清市第一人民医院的icu病房里,父亲表情痛苦、四肢无力的半躺在病床上,眼神暗淡,面色苍白。床头那侧的病床,被摇起了45度左右,这样,父亲的身体才不会完全的平卧,可以使上身与下肢保持145度的姿势半躺着,以便氧气更好的吸入肺部,进入血液。父亲的两个鼻孔里插着氧气管,右手手背上扎着输液线,吊瓶就挂在他右手床边的一根不锈钢支杆上。医生说了,父亲必须保持这样的姿势躺着,才能保证肺部吸入尽可能多的氧气,使血液里的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如果身体的供氧量不足,就会对各个器官造成损害,进而因器官衰竭而死亡。要知道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轻轻松松就能达到97以上,连哮喘病人也能到达95。而父亲被送到医院时,85都不到,情况非常危机。
氧气瓶就放在他左手边,床头底部的一个钢圈里,氧气瓶头部伸出一个减压阀,并装着一个蒸馏水瓶,“噗、噗、噗”的直冒着气泡,这是用来过滤,可能从氧气瓶里渗出的杂质的。一根长长的浅绿色塑料管,则从过滤蒸馏水的瓶子上引出来,直通到鼻孔处,再分成两个小小的分叉,塞进两个鼻孔里。他的右手床头边,立着一个底部带有三个轮子,可根据需要移动位置的不锈钢吊瓶支架。支架上正挂着吊瓶,长长的输液线带着针头插在他的右手背的静脉上。
滴完一种药水,需要40~60分钟,而每一次挂瓶,总共需要至少5瓶生理盐水,外加8种药剂,这样一轮下来,要将近5个小时。医生开出的治疗方案是早晚两次输液,所以一天的时间里,有近10个小时是用在输液上的。
而扎针那只手的大拇指上,用一个夹子夹着,夹子上亮着红灯,一根导线从夹子尾巴引出,连到一个比砖头稍大一点的机器上。机器的屏幕上跳动着红色数字。这些数字,就是夹子从大拇指,采集来的,他的血液血氧饱和度的。数值一直在89~91之间的数字里变化着,891,896,910,903,890 …还无法达到正常人要求的水平。
而父亲床头的背后,有一个稍微高出的平台,上面铺着瓷砖,摆放着一台15寸大小的彩色显示器,上面显示着父亲的其他生理指标,心跳135,血压12088。这台仪器还不时的响着“嘀、嘀、嘀”的声音,原来那是测量心电图时,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发出的声音。从这台仪器上,引出了两条粗一点的导线,一组连到父亲的手臂上,与一卷软皮套接在一起,捆附在父亲的手臂上,这是用来测量心跳和血压的。另一根导线则又分出了许多更细些的导线出来。这些细导线上,每一根头上都接着一个橡皮吸管样的东西,吸在父亲的胸口,这是用来测量心律的,即屏幕上显示出的波浪图案,通常也叫心电图。我知道如果那条波浪线没有波浪了,只呈现出正中间的一条直线,那就意味着什么。这小小的监测仪使得病房里的气氛更加的凝重和紧张了。我们都紧张的,不时的向那个小小的屏幕上扫几眼,生怕会出现任何意想不到的意外。
这个病房被蓝色帘布,隔成6个单独的小小的空间。每个空间里是单独的一张病床、一个床头柜和其他一些统一布置的设施。病房的中间则是走道,6张病床分别摆放在两头,一边三张。通常在白天的时候,病人家属会在医生早晨查房前,不等护士动手,就主动把帘布收起来。到了晚上,快要休息的时候,护士则会过来,把帘布放下。
其实帘布放不放下来,关系都不是很大。因为夜里,护士们进进出出,大家都完全察觉到。若是有哪一个病人,再有什么紧急情况需要处理,闹出点动静来,同一病房里的人没一个不是听得一清二楚的。
父亲是在傍晚时分,被妈妈叫了辆救护车,给送到医院的。救护车才到医院,妈妈一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