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这本质上是一套心理学上的自律理论。因此释迦摩尼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无神论的思想——这集中表现在佛教的三个基本观点:空观c唯心观和无常观。

    佛教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空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是对空观最经典的阐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不是好色c色情的意思,而是指的人世间一切有形的物质,通俗的说就是“花花世界”。

    佛教修炼的核心要义就是把人心中的“色”去除掉,变回到“空”的状态,所以出家人要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禅宗六祖慧能法师有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空观。

    佛教还认为相由心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你眼睛睁开了,看到它了,它就存在了,眼睛闭起来了,看不到它了,它就不存在了。六祖又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外界的一切变化都源自你内心的变化,控制了内心也就控制了世界。这就是唯心观。

    在唯物论环境下长大的人可能会觉得空观和唯心观非常扯淡,现实世界中那么多东西不是明摆着的吗?不是眼能见,手能摸,嘴能尝的吗?怎么可能一切都是空的呢?怎么可能你看见了它就是存在的,你眼睛比起来它就不存在了呢?客观世界的存在怎么能用你的主观感受来否定呢?

    然而与深邃的佛学相比,唯物主义显然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是一种极其浅薄的认识论——但正因为它简单易理解,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簇拥。事实上,仔细看过我第六章中关于量子力学知识的朋友可能已经能感受到佛教所说的空观和唯心观并不是那么扯淡的事。因为量子力学的研究表明,物质分解到最后的确是空,而人对事物的观察本身的确会改变事物的形态。这也是眼下各大寺院僧人在传播佛法的时候用的最多的科学抓手。

    既然一切都是空,那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到底是什么呢?佛教说是“无常”。

    所谓“诸行无常”,就是说整个宇宙中一切的一切,每时每刻都是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没有永远不变的规律可循,宇宙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无常的现象,都是无常的一部分。比如《圣斗士星矢》中,佛祖回答沙加说:“沙加,你忘了吗?死也是无常的一种。”又如《大话西游》中,罗家英扮演的唐僧对周星驰扮演的至尊宝说:“生又何哀,死又何苦,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你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南无阿弥陀佛!”

    因为在佛教看来,人本来就是天的一部分,人和天本来就是一体的,人一切的痛苦都源于无法与天相合,所以生还是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即进入“大自在”的状态。

    所以说,既然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空的,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不变的规律可循,那就没有造物主和受造之物的区别了,这是一元论的世界观,自然是一种无神论的世界观——因为没有人和神的区别。如果一定要分人和神,那么就是人也可以成神,神也可以成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关键看你的心怎么变,所以释迦摩尼的心觉悟了,他就成了神(佛陀)。

    之所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佛教思想有这个神那个神,这个佛那个佛,这个菩萨那个菩萨,这个天王那个天王,都是后人逐渐把释迦摩尼的哲学思想加工成一个系统的宗教体系的产物。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而根据空观c唯心观和无常观,佛教得出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现实世界,认为现世的一切都是肮脏的,而人本来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本质是纯洁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人在现世中受到种种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