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7/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并非将人制作成一种器具,要教育人格,

    每个人都要先改良自己,从自身做起。”

    为此,蔡元培发起进德会,

    发表《进德会旨趣书》,规定:

    甲种会员,不嫖c不赌c不纳妾,

    乙种会员,另加不做官c不当议员二戒;

    丙种会员,再加不饮酒c不食肉c不吸烟三戒。

    此举一出,北大师生纷纷响应,

    以各自志趣入会,以遵从旨趣为荣。

    教师从此专注于学术,学生专注于知识。

    这样的北大,几乎连空气和树木之间,

    都弥漫着一股修养心灵的芬芳。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学术之风不但盛行北大,

    后来弥漫至全国各个大学。

    梁漱溟评价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

    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

    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可以说,蔡元培以一人之德行表率,

    剔除了一所大学的官僚气息,

    改变了一个时代的治学风气。

    这样大的影响,旷古未有,至今亦不复再有。

    一如北大哲学教授韩水法撰文写道:

    “无论想做而做不成蔡元培的,

    想寻而觅不得蔡元培的,

    都面对着一个不乏讽刺意味的事实:

    时至今天,就中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来说,

    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世上已无蔡元培!”

    06

    真正的大师,应当是君子,垂范于后世

    冯友兰曾撰文怀念写道:

    “有一天,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

    觉得他蔼然仁者c慈祥诚恳的气象,

    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

    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

    冯友兰笔下的蔡元培温润如玉,

    有书生之气,君子之风,教化于无言。

    先生不仅缔造了中国现代大学的精神,

    论及私德,亦是世人的楷模。

    从德国回来之后,

    蔡元培便给自己定下三个规矩,

    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

    他一生先后有过三位妻子,

    都严格地遵守一夫一妻,从不纳妾。

    第一位妻子王昭病故之后,

    他在书房亲手挂上书写的5条择偶标准:

    第一c须不缠足的;第二c须识字的;

    第三c能接受男不娶妾的自我约束;

    第四c丈夫死后可以改嫁;

    第五,夫妇如不相合可以离婚。

    不缠足c可再嫁c可离婚,

    这三条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

    矛头直指蔡元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

    蔡的索隐牵强附会,是“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

    推翻索隐派,成了胡适研究红学的目的之一。

    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

    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

    就在他求而不得c心灰意冷的时候,

    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

    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

    充分证明了《红楼梦》是“曹之自述”的说法。

    蔡元培送书上门,无异于给敌人送弹药,

    此等雅量,非君子之风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