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c新潮社c书法研究会c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c静坐会
“在各派思想学说的激荡之下,
北大学生们的头脑和眼界都被打开了。”
当时,《新青年》在北大风头真劲,
宣扬新学说,主张个性解放,抨击传统,
黄侃等国学大师看了非常不高兴,
创办《国故月刊》,马上吸引了一批学生。
而梁漱溟对两本刊物都不满意,
自己在北大召集志同道合者研究东方学,
组成了“孔子哲学研究会”,与新派对立。
老师带了头,学生也纷纷效仿,
傅斯年c罗家伦创办《新潮》杂志,
编辑部就设在李大钊北大图书馆办公室,
问蔡元培要了3000元做印刷经费,
以诗歌c小说提倡白话和思想解放,
立马就成了学生手中的明星刊物。
“中西c新旧”之激辩,
一直是北大争论的话题。
蔡元培特意撰文声明自己的立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
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正因为秉持着这样的态度,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盛景,
才能在千百年后的北大重新上演。
而在如此丰沛的学术c思想沃土上,
学生们才得以自由地呼吸,打开视野,
沉浸在美的文学中,磨砺自己的心智。
一座现代c文明的大学,理当如此,
它容得下各式各样的思想,
也要容得下各式各样的争论。
05
大学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制造工具
蔡元培对北大的另一大贡献,
就是接受胡适的建议,仿效美国,
推行了“教授治校”的制度。
组织评议会c教授会,采用合议制,
给教授权限,给他们分任行政事务,
教务也由教授代表一同拟定。
蔡元培之所以这么做,
是希望学校体制不受一人权利牵涉,
“即使校长走了,学校也不会乱。”
此外,他要求北大“课程公开”,
不管有无学籍,均可到北大旁听。
多少人慕名而来,为见名师,排队排到走廊上。
这里面有一名最认真的旁听生,
经常跑去听胡适和陈独秀讲授的新学说,
带着新思想离开北大,那便是。
1919年10月,胡适发表《大学开女禁的问题》,
呼吁社会改革女子教育,蔡元培十分赞同。
1920年春,北大招收女生9人入文科旁听,暑假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有人问:“为什么不先请教育部核准?”
蔡元培回答说:“教育部的大学令,
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
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
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
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由。”
早年北平的“八大胡同”,
那是文人聚酒c狎妓的场所。
胡同里的来客,多半来自“两院一堂”,
即上议院下议院,和京师大学堂。
“教育目的是培育人健全c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