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9)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无才无德之人,根本不配在大学教书。

    一番广罗人才c吐故纳新的举措后,

    北大一时间名家云集,师资力量大幅度提升。

    据1918年年初统计,教员217人中90位教授,

    平均年龄才30岁。这样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一扫当初北大陈腐之气。在这支队伍里,

    有陈独秀c胡适c鲁迅这样的新文化旗手,

    亦有马寅初c徐悲鸿这样的文化界的名流,

    学生里面,傅斯年c罗家伦c冯友兰等,

    为校园带来清新之风,后皆成为一代宗师。

    无怪乎有人感叹:“北大虽诞生于维新,但真正的北大,是在蔡元培先生到来之后才有的。”

    04

    真正的大学,要容得下各式思想和争论

    对于北大,蔡元培有个期许,

    总结成八个字,即“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为达成这八个字,他又提出另外八个字,

    那便是著名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他提倡学术自主c教学自由,百家争鸣,

    在北大,有李大钊这样激进派的人士,

    有章士钊c胡适这样西装革履的留洋派,

    还有辜鸿铭这样穿马褂c拖长辫的复辟人物。

    有人批评他任意用人,尤其是刘师培c辜鸿铭,

    蔡元培回答说:“刘师培来北大不是教复辟,

    而是来教国学,辜鸿铭是来教英国诗歌的,

    而不是让学生去拥护君主立宪。”

    “性博士”张竞生,

    被封建卫道士辱为“四大文妖”之一。

    张著有《性史》,竭力提倡“情人制”c

    “外婚制”和“新女性中心论”。

    在那时的中国,如此言论可谓惊世骇俗。

    蔡元培却允许他在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梁漱溟评价说:“蔡先生除了意识到,

    办大学需要如此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然性情,

    他天性就具有极广博的兴趣c多方面的爱好,

    否则,即使有意兼容,不一定包容得了。”

    蔡元培认为:“学术乃天下公器,

    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不持门户之见,

    唯致力将北大改造成中国的学术渊薮。”

    所以,当时新派与守旧派并存,

    提倡白话的可以跟讲文言文的打擂台,

    反对孔子的和维护孔子的,可以教同一批学生。

    在北大,于政治上,王宠惠信奉新民主义,

    李石曾信奉无政府主义,辜鸿铭憧憬君主立宪,

    于文学派别上,胡适c钱玄同提倡新学,

    黄侃等人坚持旧文学,均可同时存在。

    辜鸿铭瞧不起胡适,认为胡适治哲学史,

    既不懂德文,又不懂拉丁文,简直误人子弟。

    钱玄同和黄侃在相邻的两间教室讲课,

    黄侃边讲边骂师弟钱玄同有辱师门,

    字字句句一清二楚,传到隔壁,

    学生都在偷笑,钱玄同却若无其事。

    那样多的党派,那样激烈的思想碰撞,

    如果任由你来我往,唇锋相讥,

    弄不好就会把大学变成“粪沼”“酒窖”。

    可蔡元培擅长中西文化择善而从,

    使各类人才和平共存,不伤要害。

    为深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蔡元培还提倡学校成立各种社团,

    少年中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