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和学生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以前的校长,个个都是老爷气派,
还没有哪一个这样平易近人。
在此之前,京城的报界纷纷写道:
“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
加晦雾之时睹一颗明星也。”
事后证明,众人的期盼没有落空,
蔡元培鞠完这一躬,便以一己之力,
改变了整个北大腐朽的风气,
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
帮这个饱经患难c苦苦寻求出路的民族,
树起了一座又一座明亮的灯塔。
02
大学不是衙门,更不是文凭贩售机
北大前身,乃是京师大学堂,
说是大学,实际是“官僚养成所”。
清末招收的学生,都是些小京官,
监督和教员更是“中堂”“大人”,
彼时的大学堂,无非是科考的替代物,
到了民国,许多老师还是官员兼职。
到这里读书的,尽是急功近利之徒。
心思活络些的,组织同乡会接近学校当局,
看谁官儿大,就跟在谁屁股后面转,
唯有如此,毕业后才好爬梯登官。
家里有钱的,就用嫖娼c赌钱巴结实权,
在学校里大肆网络政府人脉,
成为日后在社会上横行的资本。
学校乌烟瘴气,歪风极盛,
唯独研究学问的风气荡然无存。
面对这样一所“学校”,
若不釜底抽薪,根本无从医治。
一上任,蔡元培便发表就职演说,
将一所大学存在的意义说得一清二楚:
“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
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
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至于学生,一言指出读书的目的: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至于学者,一言指出研学的基础: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至于学校,一言指出育人的责任:
“学生在校如果不能正根基,勤学问,
即便将来出而仕事,则必贻误学生,
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蔡元培以铿锵之词表示:
诸君如果想要做官,要想发财,
北京还有其他的学校可以去,
有钻营做官的,有学做生意的,
但北大不是!北大发展方向只有一个:
即是滋养中国学术繁荣生长的殿堂!
此番激荡人心的演讲,可谓直击积弊,
当时在场的学子,无不为之震动。
这些如锥子般锐利的办学主张,
足以穿破时间厚厚的云雾,令后世以大学为学店c以学历为利禄身阶者汗颜。
大学不是衙门,不是文凭贩售机,
更不该沦为牟利的工具。
03
无才无德的人,不配在大学里教书
蔡元培一到北京,
就曾与老友汤尔和探讨校务问题。
蔡说:“首先要找一批不同以往的老师。”
汤问:“《新青年》主笔陈独秀,你看如何?”
彼时,陈独秀恰好在京办事,
蔡元培找到陈:“我想聘你做北大文科学长。”
陈独秀摆摆手:“你